高中二年级读后感优秀作文8篇1000字

文章包括《文化苦旅》读后感(957字)、法律讲座读后感(1023字)、拯救男孩读后感(983字)、高效课堂读后感(1001字)、教学读后感(1039字)、《神曲》读后感(1010字)、论语十则的读后感(965字)、让教师拥有一双慧眼(964字)等1000字左右的高中二年级读后感优秀作文8篇,供您参阅。

《文化苦旅》读后感_1000字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摆上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集《文化苦旅》,细细品位起来。静中求定,这便是读书的境界。书打开了,一瞬间眼前多了个余秋雨,似乎正与我品茗论文。渐渐,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队伍中,又仿佛整个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阔,万事万物如此真实。余秋雨就象一个导游影子,摸不着,却处处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我爱喝茶,尤其是浓茶——碧绿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许会感到苦,但细细噙入,仿佛一股细流淌过,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冲脑门,那舒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到。越咀嚼越有味,读书也是如此。在这里,我的思想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如钱塘江大潮,细细密密的文字却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气势。每一个跳跃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组合,平实而感人。我走过敦皇,进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儿,我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是的在这千年文化的积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吗?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的悲哀!“历史,从来不给附庸以地位。”“历史,从不给弱者以怜悯。”上海人就是有一种精神,他们要证明他们是强者。“真正的强者,永远占据一席之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吗?“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人生,其实也是一种苦难旅行。

成语叫苦不迭:不迭:不停止。形容连声叫苦。如:宋·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享集:“徽宗叫苦不迭,向外榻上忽然惊觉来,吓得浑身冷汗。”又如:只见靠壁一个蓬头孩子,曲着身子,睡得好不自在,夫人暗暗叫苦不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八

成语身不由己:由:听从。身体不由自己作主。如:宋·无名氏《张协状元·张协贫女团圆》:“张协本意无心娶你,在穷途身自不由己。况天寒举目又无亲,乱与伊家相娶。”又如: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

法律讲座读后感_1000字

星期一下午第三节,孙律师到我们学校开法律讲座,他用自己多年的见闻,举了许多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活生生的例子,使我们受到很大的教育。

听了讲座后,我认识到,凡事都是由小变大,积少成多。一些人从小犯了小错误不及时改正,长大了就会犯罪,身上的坏毛病不改,日久天长坏毛病就越来越多,想改也改不了了。由于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再加上一些不法之徒的引诱、教唆,现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青少年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依法自律,依法律己。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要自觉做到:不吸烟、汹酒、打架、聚赌、吸毒、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第二,要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是很可贵的,但不应当同虚心接受成年人的正确教育对立起来。有些未成年中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果连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第三,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要学会自我保护,这不仅是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还是在维护法律的尊严。

孙律师的讲座使我受到了不少启发。我们都是花季少年,前途一片光明,而一旦触犯了法律,我们不仅仅断送了自己的前途,更加伤害了疼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和老师,对社会也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危害。青少年朋友,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仅保护自己,也为了保护他人。

另外,我还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网络无处不在,许多家长“谈网色变”,其实网络对中学生的帮助有很多:它可以开阔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加强对外交流,给我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拓展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上网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信息的丰富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这些不良信息对于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总之,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中学生上网的成效。

成语积少成多: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如:《战国策·秦策四》:“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汉书·董仲舒传》:“聚少成多,积小致巨。”又如:其实一个人做一把刀、一个勺子是有限得很,然而积少成多,这笔账就难算了,何况更是历年如此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九回

成语独立自主: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如:茅盾《子夜》十六:“最初是买办,然后是独立自主的老板,然后又是买办。”又如:我们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拯救男孩读后感_1000字

通过读了孙云晓、李文道、赵霞合着的《拯救男孩》这本书后,使我深刻的了解到在整个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仍落后于女孩”。而我们的家长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国家规定的年龄更早的上学,这种现象对于男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中小学乃至大学表现出来学业上的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造成男孩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为错误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流行文化等三大因素误导了当代男孩的成长。该书作者痛心疾首地指出,“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倾向,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并因此而加剧所有危机对男孩的伤害”。此话听起来虽然有些刺耳,却也一针见血地揭示“现行教育模式限制男孩成长”的事实。男孩天生好动、冒险和叛逆,不少学校出于安全和安静考虑,不惜限制、禁止、取消学生的课间和课外活动,如游戏、春游等,男孩的运动技能和空间技能优势得不到发挥,男孩的荷尔蒙长期无处发泄,加上老师喜欢听话、乖巧的学生,教育核心目标的偏离,性别差异的漠视,乏味、过重的学习压力,基本上处于女教师的影响下,一定程度上都抑制男孩的茁壮成长。

根据男孩的生理、心理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为了使男孩子在教育上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功,我们必须在教育上对男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首先在教育体制上,要求学校和老师要争对男女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予男孩子更多的展示机会,设计更多的适合男孩子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学校要多安排一些运动项目,使男孩子在体制上和身心上得到锻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在课堂评价方式上,要针对男孩子的特点,制定出男孩子的评价方式。在体育课上,把男生女生分开上课,让男同学有更多的参与适合男孩子运动的项目。作为家庭不要急功近利,最好让男孩子晚一年入学,缩小男女孩之间认知上的差距。小学阶段尽量让一些男教师参与对男孩子的教学和训练,使男生及早得到男子汉的影响。在家里,父亲一定要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经过社会上多方面的努力,真正起到拯救男孩的作用,是每一个男孩子都成长为具有阳刚之气的男子汉。

在我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与男孩之间的交流,当他们恐惧或愤怒时,不要教训他,要鼓励和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随着他们年龄增长,逐渐增加他们承担责任的机会。可以从自我管理做起,逐渐让他承担起管理班级的责任。同时要告诉男孩,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除了动手打架以外,还有更好的解决手段。

成语一针见血:一针就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如:《后汉书·郭玉传》:“一针即瘥。”又如:这不是把我们的毛病讲得一针见血么?不错,党八股中中国有,外国也有,可见是通病。——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成语痛心疾首: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如:《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又如:瞿耐庵自从到任至今也有半年了。治下的百姓因他听断糊涂,一个个痛心疾首。——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高效课堂读后感_1000字

读完《走向高效课堂》一书,自己收获很多。

一、高效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其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效课堂”就无从说起。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我想,这与我们提倡的“生本”理念是同出一辙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我们教学的高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高效的课堂是“有效组织”的课堂。

可以说,一位教师的课讲授得很出色,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教学,那么这一节课一定是一节失败的课。一节有效组织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任何一节课都要以组织教学开始,并贯穿于课的始终。所以我们要学会课堂教学的各种组织方法和策略,并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有效地教学,学生有效地学习。

三、高效的课堂是“人文真诚”的课堂。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人文真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多角度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多元化的答案,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准确地评价学生可能出现的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还要蹲下身子降低高度听取学生对于学习的建议,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用爱心挖掘学生的潜能,用耐心等待学生的变化。

四、高效的课堂,需从教师自身做起。

1.转变思维,提高有效教学

教师课前都要备课,以前都备知识,自己备自己的,很少去交流。所以思想就比较闭塞,教师方法也比较单调。但是大家互相交流分享的话,备课就比较全面,所涉及到的问题考虑也会周全,这有助于设计方案的科学化,使其课堂能够更加有效,提高其课堂质量。

2.转变方式,用心经营课堂

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用心去钻研,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学生,所以一节课不在于你交多少知识。老师的查着工具读,划着重点读,写着感想读,记着内容读,练着习题读,思着问题读着实让我思维顿时开阔。语言精练,却内容概括全面。为我在具体实践上起到了指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反思,这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更是改进教学,提高教研教学水平的需要。因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成语五花八门:五花八门[wǔ huā bā mén],意指五花、八门各指古代兵法中的花阵、八门阵。语或出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一六·精怪·张氏怪》。後用“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变化多端。[源]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一六·精怪·张氏怪》吾邑有诸生张熙伯,喜谈术数,多读志怪之书。……(张氏)怪亦谈人祸福,无不中者。有客来熙伯家,作歇,後语云:“君家索隐行尚在耶?”怪应声云:“子不语固在也。”如是者年余。适张真人过邑境,邑令吴澹元为言於真人。真人遣法官至,怪寂然,法官出,旋又至。熙伯浼令再恳真人,曰:“怪自外来易去,自心发者难除,然吾终当有以治之。可移檄城隍,怪当自去。”比暮,怪言于熙伯曰:“吾即去,但须迟我三日。”即收拾筐箱器皿衣履什物,至於醢盐食具,莫不捆载而去。越数日,复还,曰:“大江以北,烽烟甚炽,吾未有备,将鸠工而饬材焉。惟重惊动相公起居,有足愧耳。”即召函人、矢人,造作干戈器械,锻链刮磨,铮铮有声,数日而举。乃集数百人,甲胄而驰,耀武庭中。庭不甚广,而纵横驰骤,五花八门,宛如教场演习兵弁也,一呼拥而去。[典故]钱泳(西元1759~1844),字立群,号梅溪,清代书法家。工於八法,尤精隶古,兼长诗画。《履园丛话》是钱泳的小品文集,内容丰富,涉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金石考古、文物书画、诗词小说、社会异闻、人物轶事、风俗民情、警世格言、笑话梦幻、鬼神精怪等许多方面,可说是包罗万象。在精怪的〈张氏怪〉中,叙述有一个叫张熙伯的人,他喜欢研究阴阳五行,常读一些记载神怪传记的书。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妖怪,它可以化为人身,又能变出酒菜和钱财来,还能谈人祸福,而且极为灵验。一年多後,有一个道士路过,他告诉熙伯说:“如果是外来的妖怪,还好驱除;如果是内心发出的邪怪,就很难驱除了。但是还是有方法,把妖怪移到城隍庙,它就会自己离开了。”到了晚上妖怪跟熙伯说,三天後,它就会离开,说完带了些东西就走了。过了几天它回来跟熙伯说:“大江以北,战火四起,我没有齐全的准备,所以回来准备一些东西,怕会吵到您的生活起居,真是不好意思!”然後就找制造甲胄、箭的工匠,制作干戈器械,用了几天时间才完成。它集结了数百人,穿着铠甲,戴着头盔,骑马疾奔,摆出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阵、八门阵,就像在操练与检阅军队一样,然後就一齐大声呐喊着离开了。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阵、八门阵因战术变化很多,後来“五花八门”可能就是出自此处,用来比喻花样繁多,变化多端。

成语无从说起:无从:没有门径或难以理出头绪。指事情太繁杂,要说的话很多,但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如:我只恨着我自家命苦,两年以前没有遇着你这样的一个人,到了如今也是无从说起的了。——清·张春帆《九尾龟》第八十八回

教学读后感_1000字

《我和语文教学》看完了。合上书本,仍觉得意犹未尽,仍然被于漪老师那博大的师爱、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辟的论述打动了。

说实话,对我来说教育专着不及文学作品有吸引力,这本书我竟断断续续地看了几个多月。这类书籍大多是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看一会。每次只看一篇文章。看得比较肤浅,做的笔记比较少,但是收获还是挺多的。从中学到、领悟到了许多道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拓宽了心胸。

在这本书中没有高深难懂的教学理论,但所讲道理不乏深刻。作者把一些理论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解释,深入浅出。所讲的道理是一些教育教学中极为常见的的道理,但经作者一讲顿时熠熠生辉,倍感亲切生动。比如:“强调人文精神要有民族特色”、“语文教学应重在创建和发展”、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等。作者既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又高屋建瓴,讲得非常透彻。她所阐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比较实用,让广大语文教师易学易掌握,能迅速地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或许有人认为现在正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师已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讲课的本领已不再那么重要了。但是我认为扎扎实实地基本功、渊博的学识、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师爱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

于漪老师的语言十分精彩,令我陶醉其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以及丰富的词汇和恰当地引用,使语言极富文采。读她的文章象游览一座花园,欣赏一片春天的原野,泛舟一条幽雅的小溪,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看书中的一段话:“教师的语言应多功能,集激趣、传情、达意、启智于一体,有感情、有色彩,有智慧、有哲理。说理,高屋建瓴,无懈可击;表情,或淋漓尽致,慷慨激昂,或委婉曲折,娓娓而谈。教师的语言应变化有致,因学生,因场合,因事物的不同而相应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遣词造句、语调、节奏等无论怎样变化都要围绕一个目的,那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像这样的语句,在书中俯拾即是。我从报纸上看到一篇介绍于漪老师的文章,知道她能熟练地背诵八、九百首优秀古诗词。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呀。背诵这么多古诗词,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熏陶、感染,就一定能使自己的语言丰富起来,生动起来。很惭愧,我能背诵出的古诗词名篇比较少,顶多也就是三、四十篇吧。写文章时就难,苦思冥想,写不出来,就是写出来了也干巴无味,味同嚼蜡。今后我要多背诵一些诗词,努力使自己的语言丰富起来。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每读一次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启发。今后,我还要再重新阅读这本书。

成语苦思冥想:尽心地思索和想象。如:巴金《创作回忆录·关于<激流>二》:“我拿起笔从来不苦思冥想,我照例写得快,说我‘粗制滥造’也可以,反正有作品在。”又如:设计人员在搞设计之前,不只是埋头翻资料,或者捧着脑袋苦思冥想,而是跟着余师傅上沸腾的建筑工地?——《人民文学》1976年第5期

成语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如:唐·司空图《诗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又如:松树林里,松果密密麻麻落在地上,俯拾即是。

《神曲》读后感_1000字

有一种说法是,一本书的序几乎就提炼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写读后感最好就是先看序。抱着这样的想法于是我翻开了《神曲·地狱篇》译本序,却发现其实这篇长达27页的序更着重于刻画一个立体形象的但丁。

现在脑海中的但丁,应该是一个眼神坚定,有硬朗的脸部轮廓,却又有因当骑士而留下的伤疤的迷人意大利男子吧。他有政治理想,对黑暗现实不满,对理性的初识,肯定意大利俗语的作用,用文学作品来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等等,这种形容怎么好像很熟悉,让人怎么能不想起我们更为熟悉的鲁迅先生。他们同样处于黑暗混乱的时代背景之下,他们同样探讨民族的命运,探讨时代的发展,两个人在时空上虽相差了好几百年,但思想上却有出奇的一致性。鲁迅先生应该是多少有受到但丁的影响吧,虽然他曾说:“在年轻时候,读了伟大的文学者的作品,虽然敬服那作者,然而总不能爱的,一共有两个人,一个是陀斯妥耶夫斯基,还有一个,就是但丁。”在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下,他一定也想起了《神曲》中所提到的地狱。

传说中的“地狱”、“净界”、“天堂”是个什么形状?住着什么样子的灵魂?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谁也不明白,但丁则通过自己的想象作出了回答。

诗中的“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内分九圈,罪恶的灵魂便分布在九圈中受苦,越向下,罪孽越深。在但丁想象中地狱入口处在北半球,以耶路撒冷为顶点,直插入地心。在地狱最深处住着反叛上帝的魔鬼——撒旦。那儿有一条狭窄小路,可通往南半球。故但丁从北半球进入地狱,而从南半球出来。

“净界”在但丁想象中是在南半球的海中,那儿人是不能去的。净界是一座可分七层的平顶山。这是灵魂洗涤罪孽的地方,只有在净界洗涤了人类七种罪恶:骄、妒、怒、惰、贪财、贪食、贪色之后,才是纯洁的灵魂,才可进入天堂。净界由底层到上层均有阶梯相通,岩石小径崎岖难走,越往上越狭(与地狱相反)。但丁和贝亚德在山顶——“地上乐园”相会为全诗高潮。

“天堂”在传说和人们想象中,没有但丁设想的天堂复杂。但丁把天堂分作九重,天层越高,居住在那里的灵魂越纯洁。每重天都是透明的气体和光,神的形体是看不见的,他们只是一片光明。在九重天之上有一天府,为纯洁灵魂居住地,称为“幸福者的玫瑰”。但丁的天体学说是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各大行星都是围绕地球转的(其中包括太阳),这是错误的。它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宇宙以太阳为中心的学说相矛盾。通过想象,但丁把基督教的信仰具体化和形象化了。

论语十则的读后感_1000字

《论语十则》读后感触频多,我感觉到了一股让我兴奋的奇怪的感觉,为什么让我兴奋呢?因为它给我一股学习的冲击力,让我们走向学习的快乐时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特别是“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整理以前的书本时,会不时有新的发现;偶尔翻起一本老书浏览几页,有时也会有新的收获。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论语十则读后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

举个例子吧,开学时,班长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另外“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给我感触很深,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忍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

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如:《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又如: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道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

成语坚强不屈: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如:《荀子·法行》:“坚强而不屈,义也。”又如:盖刚是坚强不屈之意,便是卓然有立,不为物欲所累底人。——宋·朱熹《朱子语灯》卷八

让教师拥有一双慧眼_1000字

——读《搭建飞翔的舞台》有感拿起杨一青老师着写的《搭建飞翔的舞台》,信手一翻,128页一文引起了我的思考。杨老师参加了衢州市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对《将相和》和《三顾茅庐》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将相应贵在和,而后文则应体现尊重知识求贤若渴,正可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才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是的,听了那么多次课,我从来都没去这样想过。传统的课文,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我们的执教者结合时代的内容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重读”。传统是教育生命赖以生存永远需要的,而创新才是教学生涯走向光辉顶点必须具备的。文中倪宗红老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重读,深入发掘出原教材中潜在的魅力和价值。传统教学中老师们只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对之同情,激励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然而实际上,学生对于此宏大主题也很难或根本没有从心坎里去认同,只不过机械附和罢了。而倪老师却让今天的孩子懂得幸福是什么?有一个学生在读后感中这样写:我常常埋怨自己有一个很平淡的生活,却原来只要凝神细心,也可以时时感到被幸福紧紧包裹。这句话让我感动了很长时间。这个孩子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多少次,我也这样抱怨过。可现在想想我这样的生活有为多少人所羡慕,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可爱的女儿,一个温暖的家,真的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倪老师的课能让一个学生有这样的感叹,改变了人生观,这才是一堂成功的课,一种对心灵的教育。赋予“老课文”以“新内涵”,这是时代对老师的要求。现在的教学,理念多,方法多,许多老师习惯了传统,一下子接受不了新的信息,更不能提炼,只能依葫芦画瓢,可作用有多大?我觉得倪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借鉴,杨老师的话指明了今后工作方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备课前应该一遍遍的研读课文,反反复复的琢磨,等品出了独特的味儿,才能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每个人对文本的感悟都不一样,只有从这个时代的需要去考虑,从自己的感受入手,才能真正的读懂文章而后设计教学。只有明白自己要教给学生什么,才能知道该怎么设计教学。还记得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提问: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你有什么办法帮乌鸦喝到水?学生回答:吸管。多么经典的答案,现代生活就是择优而选的。最后借用杨老师的话:让教师拥有一双慧眼,看清迷雾里的教育,让创新的星星烛火,闪耀出迷人的光芒吧!

成语依葫芦画瓢:照着真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刻板地照着做。如:《诗刊》1977年第12期:“如果就事论事,依葫芦画瓢,就会写成:一条搭肩六尺长,劳动一天沾了灰。”又如: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想和做》

成语求贤若渴: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如:《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又如:求贤若渴,从柬如流。——《宋史·窦贞固传》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