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后感5篇1400、1500字

文章包括读《红楼》有感、红楼梦3000字读后感(1442字)、人生百味《红楼梦》(1455字)、有感红楼(1462字)、2500字的红楼梦读后感(1468字)、读《红楼梦》有感(1511字)等1400字、1500字左右的优秀读后感5篇,供您参阅。

红楼梦3000字读后感_1442字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这是清朝德舆的《京都竹枝词》。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但《红楼梦》无疑是我国古典文学小说的一部巅峰之作,并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红学”,其文学造诣之高,是今人难以企及的。

《红楼梦》共有一百二十回,据说,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着,而后四十回则是由高鹗续写。《红楼梦》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它告诉我们: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制度必将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不仅构思巧妙,其文字也十分精致、优美,尤其是其中的一篇篇诗词、戏文,更彰显出作者对这部旷世巨作的精心投入。另外,他对人物的描写也十分逼真,如书中对黛玉的神态描写为:“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姣喘微微。闲静时处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于是,一个古代病态美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书中对她的评价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而对于宝玉,作者却塑造了一个浊世翩翩佳公子的形象。书中是这样说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似桃瓣,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言语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而宝钗,则是个标准的温柔娴淑、大家闺秀形象,书中如此写道:“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还有入了宫门的富贵元春;万事随和又胆小怕事的懦弱迎春;如带刺玫瑰一般的精明探春;愤世嫉俗且自命清高的孤僻惜春;自称“槛外人”的出尘妙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泼辣凤姐;活泼大方的可爱湘云;善良温和的寡母李纨;聪明机灵的乖巧巧姐儿;身为警幻仙子之妹的风流可卿。金陵十二钗,各有特色。还有刚烈不阿的晴雯;视死如归的司棋;智勇忠贞的鸳鸯;悲情怒目的紫鹃……她们虽是丫鬟身,但她们的精神却不逊于任何人。大观园内的奇女子们,巾帼不让须眉,与许多人一起,谱写了一曲曲或喜或悲的生命之歌。元妃省亲时,是何等的热闹!黛玉葬花时,是何等的凄凉!晴雯撕扇时,是何等的洒脱!众人联合起诗社时,是何等的快乐!宝玉娶亲之时,黛玉焚稿,又是何等的绝望、痴情!正如黛玉所作《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中,我最欣赏的,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两世情缘。太虚幻境灵河岸,绛珠仙草即萎枯。神瑛灌溉以甘露,一生泪水一世情。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绛珠仙子化身为黛玉,用自己一生的泪水,来换取思凡下界的神瑛侍者——宝玉的回头是岸。世人只道是黛玉度量狭小,斤斤计较,却不知在哭泣的外表之下,是怎样崇高纯洁的灵魂!世人只道是她自寻烦恼,却不知在多愁善感之下的,是怎样的桀骜不驯!她视功名利禄为粪土,从不鼓励宝玉去考取功名,不肯奉承他人,不去刻意赞美,也因此,她并不能像薛宝钗那样与人亲切,也不像王熙凤那样八面玲珑,她就是她,不会为任何事而改变。若说宝钗是艳冠群芳的美丽牡丹,那黛玉便是洁身自好的清水芙蓉。她的寂寞,又有谁知?寻来寻去,她也只找到宝玉一个知己,于是,她还他一生泪水。这份感情,又有谁能体会?

看红楼,看世间兴衰荣辱;读红楼,读人间欢乐悲伤;品红楼,品人生酸甜苦辣。让我们一起看红楼、读红楼、品红楼,为我们的心,增一分感动;为我们的精神,添一笔财富!

成语酸甜苦辣:指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境遇。如:《鹖冠子·环流五》:“阴阳不同气,然其为和同也;酸咸甘苦之味相反,然其为善均也。”又如: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搅和在一起,索性任情地倾吐。(叶圣陶《微波》)

成语胆小怕事: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如:巴金《谈<寒夜>》:“他后来竟然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又如:他一向都是胆小怕事。

人生百味《红楼梦》_1455字

你就是最美丽的奇葩,在花的世界里你可以竞艳芳;因为你有比天堂更关的地方,太虚幻境;还因为那一僧一道,早就把你的美丽传遍了。——题记

一册《红楼梦》,便是人间万事,一卷《红楼梦》,便能体会人生无限滋味!不必将你比喻成天堂;更不必宣传你那幽深的内在感受。因为你就是最美丽的奇葩,在花的世界里你可以竞艳芳;因为你有比天堂更美的地方,太虚幻境;还因为那一僧一道,早就把你的美丽传遍了。穿越到几百年以前,与你相遇,进入那仙境,“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无时无刻,不被你魂牵梦引。世俗早已被各种污秽所玷污,只有你才是最洁净的,只有你才能充盈我的内心。我就好比一朵进溅出来的火花,掉在了泥潭里,而你就像是一个泡泡,将我包裹起来,不受淤泥的侵害。这是一个女儿的花园,女儿的海洋,女儿的世界,我不相信这是一幢豪宅,我只相信这里是梦的乐园。这座梦的乐园一定不会座落在污浊的尘世,所以我永远都找不到它的身影,大观园里的女儿魂。世界上再美丽的地方,在大观园面前,也就微不足道了。春在大观园里是最美的,来到这,此刻是元春之时(贾元春),你会看见有人在迎春(贾迎春),有人在探春(贾探春),不知过了多久,又有人在惜春(贾惜春)。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巧姐),她在追着凤凰打闹(王熙凤)。有位神仙从天而降,她说她是秦氏,想必是不愿意透露她的真实身份吧(秦可卿)。湘江逝水的云也会从远方飘来(史湘云),一位年轻的寡妇正领着自己的儿子看呢(李纨)。这块泥土里怎么有块玉(妙玉),和那把扇坠上的玉一样剔透(贾宝玉)。一位娇媚的女子,捡起了带着玉坠的扇子,头上插了一支金钗(林黛玉、薛宝钗)。美人数不胜数,美景更是数不胜数。是我梦想的人,梦想的家。红楼一梦,醒来时便知冷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大家都要平等,因为雨过天晴,夜空中的霁月是少见的;在黑夜中,她也不会为黑暗所屈服(晴雯)。在乡村里的人家中,谁说破席上不能放着一束鲜花呢(袭人)?在一个少有人来的泥潭里,依旧会有菱花在绽放(香菱)。虽然人一生到这个世上,就会被各种邪恶所侵蚀,但是你告诉了我,只有内心真正地洁,才不会被玷污。星空之中的霁月,会在黑暗中指引你的方向,一直将你引领到一抹骄阳洒向你面颊的时候。不要说襁褓之中失去父母的人,不要说因灾害失去家园的人,更不必说每天在街上乞讨的人,因为他们,在拯救自己,不仅仅是生活,更是自己的内心。他们或许渴望着,有一缕真正的阳光穿进他们的内心。因为有了你,我像收藏阳光那样,用我最虔诚的心,来收集对你的感悟。你让我懂得了“堪怜咏絮才”,以及她最后的呻吟“宝玉,你好……”她是一个最脆弱的女孩子,自幼丧母,后又丧父,孤苦伶仃地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豪门。她不懂得给自己加油,只会无助地诉苦,诉给谁?诉给宣纸。直至到了生命的尽头,她也没有真正开心过,不仅仅是因为身体赢弱,更是心灵脆弱。她需要一缕阳光,它的名字叫坚强。“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在自然界中,永远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当食肉动物来了,食草动物只能跑,跑得越快越好。我喜欢从虎口脱逃的动物,因为它们的坚强,也因为它们保有对未来憧憬的权利。谢谢贾迎春,她告诉了我弱者只能被淘汰的道理。她也需要一缕阳光,它的名字叫坚持。有了你,我明白了花儿为什么要绽放、阳光为何如此重要、长江与黄河为什么永远奔腾不息,领会了世间中的百味与冷暖。我将这阳光永远地收藏在我心中。当没有霁月的夜晚时,我依然会发光,因为我的心中已经拥有你给我的感悟,它们会让我笑着走向黎明。

成语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如: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弱之肉,强之食。”明·刘基《秦女体行》:“有生不幸遭乱世,弱肉强食官无诛。”又如:在这样“弱肉强食”的情况下,“生活”是终于不易保全的。——邹韬奋《抗战以来·“诸葛亮”和“阿斗”》

成语雨过天晴: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如:明·谢肇涮《文海披沙记》:“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又如:雨过天晴的早晨,空气清新极了。

有感红楼_1462字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成语重整旗鼓:整:整顿,收拾。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如:清·萧山湘灵子《轩亭冤》卷上:“依欲重振旗鼓,烦你拟篇男女乎权文,劝戒女子。”又如:至清室已覆,袁为总统,他自然重整旗鼓,又复上台。”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八回

成语重振旗鼓:比喻失败后,整顿再起。如:清·湘灵子《轩亭冤·惊梦》:“侬欲重振旗鼓,烦你拟篇男女平权文劝戒女子。”又如:我深信我们在这样挣扎苦斗中所获得的极可宝贵的经验,对于将来重振旗鼓的《生活日报》是有很大的裨益的。——邹韬奋《经历》五九

2500字的红楼梦读后感_1468字

看了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早在两百多年前,此书一出就惊动了当时的社会高层。一边是烧书,一边是捧书,一边是“伤风化”的淫书,一边是“风情旖旎”的奇情书。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先说说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所以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从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感觉。林黛玉也许是因她是个女子,又处于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的压力更重,愁与恨也就郁积欲多。一个是希望“一杯净土掩风流”,一个则希望化成飞灰,化成轻烟,或者死后被“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一方面是与周围极不相符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有对这种阶级产生的绝望感与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上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而宝黛他们却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再贾母身上,希望得到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

想想他们用建筑在蔑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基础上的“木石姻缘”,去对抗封建卫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怎能不落个玉石俱焚的下场呢?

悲就悲在我们看尽了这种荒唐的阶级观念产生的爱情悲剧,还是无法避免在现实的社会中仍有被迫门当户对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让婚姻远离了爱情,直至枯萎,永远不断延续着悲剧。

成语一败涂地:一败涂地[yī bài tú dì],意指“一”,典源作“壹”。“壹”同“一”。一旦战败身死,将会是肝脑涂满大地。语出《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後用“一败涂地”形容做事失败,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源]《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後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另可参考:《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典故]据《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载,刘邦为沛县丰邑人,秦末,离开家乡,流亡在外。後因沛县县令的号召,带着上百名徒众,准备回乡响应陈涉的起义。但当大批人马抵达时,县令唯恐有变,又反悔了,令人将城门关闭,不让他们进来。刘邦於是写了一封给城中父老的信,绑在箭上,射入城里,信中说:“大家苦於秦朝的暴政已经很久了,你们如今虽然奉命替县令守城,但现在各地诸侯都起义了,马上会来屠城。此时大家只有合力把县令杀掉,选择可担当重任的家乡子弟取而代之,响应起义的诸侯,才能保全家室。否则就只有接受全家被屠杀的命运了。”於是沛县百姓杀了县令,大开城门,迎接刘邦,想推举他为县令,但刘邦推辞说:“如今天下正乱,诸侯并起,现在如推举了不适当的将领,一旦失败,将会是肝脑涂满大地的惨况。我不是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是怕自己才能低劣,没有办法保全大家。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希望各位另外推选一位能够胜任的人。”因为大家一致的坚持,刘邦在多次谦让後,终于接下了沛县县令的职位,并带领群众继续抗秦,把暴秦推翻。後来“一败涂地”这句成语引申用来形容做事失败,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成语孤芳自赏:孤芳自赏[gū fāng zì shǎng],意指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语本南朝梁·沈约〈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源]南朝梁·沈约〈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据《艺文类聚·卷三七·人部二一·隐逸下》引)是以梁鸿苏伯,记远迹於前;叔夜士安,书高麈於後。虽去取异情,群略殊轸,而独行必彰,斥言罔极。贞操与日月俱悬,孤芳随山壑共远。明公得一含道,体二居宗,迹屈岩廊之下,神游江海之上,爱奇商洛,访美东都。[典故]“孤芳自赏”本来的意思是“孤高的香花,自我欣赏”,这句成语本出於沈约所写的一篇文章。沈约是南朝的重要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齐初,因文才出众,受到爱好文学的竟陵王赏识,而为门下“竟陵八友”之一。後参与萧衍密谋代齐自立,并为萧衍拟即位诏书,因此受到重用。沈约的政治地位极高,久享声望,是当时公推的文坛领袖,《南史》称其为“一代辞宗”。由於沈约历仕三朝,又能仕途顺畅,当时部分士人对他颇有看法,认为他缺乏操守,唯靠附庸帝王,随波逐流而已。但沈约虽位高名重,却笃信佛法,寡少嗜欲,为官清廉,用度节俭,亦非一般汲汲荣利、追名逐臭之辈。在〈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中,沈约赞美梁鸿、嵇康等人的品行“就像日月一样的高洁,也像孤高的香花开放在遥远的山林之中”,并以此自勉。後来沈约因得罪梁武帝,忧惧而死,朝议认为沈约文名盛极,欲諡为文侯,独梁武帝认为沈约“情怀不尽”,改諡为隐侯,才符合沈约的行谊。〈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的这段文字,似可做为最好的注解。後来“孤芳自赏”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读《红楼梦》有感_1511字

如饥似渴的读完《红楼梦》,静静的合上书,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感慨不已。最初薛王贾史四大家族的荣华富贵令人惊讶,并且也觉得那里的小姐夫人老爷少爷是多么的幸福,确切的说是幸运,他们是那么幸运,出生在那样荣华富贵的家族,衣食无忧。

后来渐渐地体会到,其实出生在那样家族的人也有许多无奈。外人看来他们是那么幸福,而他们快乐吗?那样的家族中正如皇帝的皇宫中,勾心斗角,人人战战兢兢。一点也不安心。

有人觉得书中人物中,绛珠仙子林黛玉是最悲惨的,她的心中仿佛永远都是忧伤,每天以泪洗面,以至于黛玉去世很久以后,宝玉走到湘潇馆,还能听到林妹妹的哭声。黛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还充满了怨恨和疑问:“宝玉怎么这么狠心?宝玉为什么要娶宝钗?以前的态度和语言都是假的么?”她生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宝玉,宝玉,你好……”有人猜测,黛玉想说的是:“宝玉,宝玉,你好狠。”也有人想,黛玉想说的也许是:“宝玉,宝玉,你好傻。”我们其实都希望黛玉想说的是后者,因为黛玉误会了,宝玉娶宝钗时,根本没有意识,见人只是傻傻的笑,全府上下只有他蒙在鼓里,在揭盖头之前,他还傻傻的认为娶的是林妹妹。他真正爱的是林黛玉,如果不是,为什么有一次黛玉的小丫鬟跟宝玉开玩笑,说林妹妹要坐船回家,宝玉竟然差一点疯了,晚上抱着一只金船不放手。而黛玉虽然知道这些,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宝玉没有娶她,所以即使宝玉以前对她多么好,她也是一样的怨恨。宝玉得知黛玉生前的话后,每晚睡觉前都希望黛玉给他托梦,可见的是多么想挽回自己的过失—即使这不是他的错。

所以我觉得书中最苦的是宝玉,因为他真正爱的人含恨而终,他往日的好心好意,黛玉不能理解,还是恨宝玉恨到最后一刻。

宝玉和黛玉真是一对苦命鸳鸯,他们是两厢情愿,可是谁也不愿意说出来,如果说黛玉不爱宝玉,为什么得知宝玉要娶宝钗后一病不起,最后送了命?

《红楼梦》中是有许多的神话色彩的。宝玉的宝贝玉是女娲补天所剩的一块石头,因为羡慕人间的生活,乞求一僧一道带他去人间走一遭。而苦命的黛玉本是天上的一株绛珠草,宝玉则是天上的神瑛侍者,浇灌了绛珠草,绛珠草发誓要报恩,得知神瑛侍者下了凡,也跟了下去,才有了这一番故事。

回头想想,宝钗也是苦命的,因为宝玉娶她之前,一直把她当黛玉,宝钗就委屈的充当着别人,到后来,宝玉看破红尘,跟随那一僧一道飘然而去,只剩宝钗孤苦伶仃,此时腹中还有宝玉的遗孤。宝玉以前每次发疯发傻时,也只有宝钗在默默垂泪。

书中许多人都有悲惨的命运,老太太也是享尽了荣华富贵,儿女孝顺,可是生前最后一刻也没有看到贾府的复苏,悲痛而终。她的丫鬟鸳鸯殉主登太虚,随老太太去了。元春做了贵妃,也算是享尽了荣华富贵,可还是早早的离开了人世。迎春被父亲嫁给了孙家,受尽虐待,最后悲惨而死,探春远嫁,离开了家人,虽然日子过得不错,可哪有不思念家人之理?惜春代替了妙玉的位置,做了尼姑。黛玉生前的丫鬟紫鹃做了她的侍女。而妙玉呢,一生清白,不想却被强盗强抢去,宁死不屈,结果被强盗杀了。

不过贾府后来的命运还是比较令人期待的,因为贾雨村曾经问过老仙翁甄士隐:“那荣宁两府,尚可如前否?”士隐道:“福善祸淫,古今定理。现今宁荣两府,善者修德,恶者悔祸,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之前还说到宝玉“高魁子贵”,雨村低头了半日头,忽然笑道:“是了,是了。现在他府中有一个名兰的已中乡榜。恰好应着‘兰’字。适间老翁说‘兰桂齐芳’又道宝玉‘高魁子贵’,莫非他有遗腹之子,可以飞黄腾达的么?”士隐微微笑道:“此系后事,未便预说。”

《红楼梦》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回味,不愧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孤苦伶仃: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如:晋·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又如:头里有老太太,到底还疼我些;如今也死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如何了局?——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二回

成语一病不起:得病后就再也起不了床。比喻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如:宋·洪迈《夷坚乙志·光禄寺》:“蒋安礼为光禄丞,斋宿寺舍,因喷嚏,鼻涕堕桌上,皆成小木人,雕刻之工极精,揽取之则已失矣,顷之复尔。凡堕木人千百,蒋一病不起。”又如:大崽又得个伤寒,一病不起。(周立波《山乡巨变》)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