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读后感5篇

文章包含读《鲁迅》有感、鲁迅伤逝读后感(2246字)、铸剑鲁迅读后感(2360字)、鲁迅在酒楼上读后感(2604字)、鲁迅作品读后感(2612字)、鲁迅的日本观(3651字)等字左右的读后感5篇,供您参阅。

鲁迅伤逝读后感_2246字

从《伤逝》看鲁迅和朱安自由的爱情一直是人们永恒的追求,爱情的自由是人们在追求过程中最大的享受,自由的婚姻是沉溺爱情中的男女最大的期望,婚姻的自由只有与子偕老的人才能理解!

从作者本人来看,我是很不屑鲁迅先生的婚姻的,一个思想的救赎者,却救不了朱安的人生,一个黑暗社会中举着火把的人,却不肯点亮朱安房间的灯!自由是爱情的必要条件,俗话就是两情相悦,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把完整的自由的自己全部给了许广平,且不论许广平对鲁迅是爱慕还是敬仰,在鲁迅先生的诸多支持者中,这是一个自由的爱情,带来了一份自由的婚姻,他们也享受到了爱情的自由,但是!他们绝对没有得到婚姻的自由!在朱安的心中,鲁迅是她的天,是她一生的依赖,她看许广平就像是亲妹妹,她看海婴就像自己的儿子!她为鲁迅付出了一生,而在鲁迅心中的朱安是什么分量呢?大概也就是个名义上的妻子,事实上的老妈子吧!

婚前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鲁迅和许广平,婚后的涓生和子君就像鲁迅和朱安,我暗自猜测,这是不是鲁迅先生良心发现而写下的忏悔!朱安的一生是悲哀的,在她的生命里,几乎没有飞扬的时刻。她仿佛是一颗锈了的图钉,最初被钉在哪里,一生就只能钉在哪里,无可奈何孤独老去。时代的列车,轰轰然朝前驶去,我们站在车上,望着车尾那些渐渐远去的人影,不经意间,依稀还能望见朱安那哀愁的眼神,在夕阳的余晖里,淡淡地闪出一线光,瞬间又暗下去。这眼神里,囊括了一代旧式妇女的命运写真。遭遇了鲁迅,我以为他会待她好,起码可以给她一个女人最低的要求!但是她被遗弃了,就像子君被涓生遗弃了一样!在追逐爱情的美好甜蜜的过程中,子君是个新时代女性,她会被娜拉吸引,那个真正勇敢的女性,她以为自己能像娜拉一样洒脱,自由!然而她一心追逐的自由的婚姻却成了她挣脱不了的桎梏,当一个人把自己禁锢住,除了他自己,没有第二个人能解放他,子君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从文章中看,涓生和子君之间没有了爱情,于是就放弃了婚姻,在现在看来,放弃婚姻是最好的选择,两个人从此都自由了,不用再虚伪的面对虚伪的对方,有了更广阔的天空,生活会更美好,可是,子君死了,至于是怎么死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冥冥中感觉跟涓生逃不了干系。这让我很难明白。我并不认为子君的死与涓生有莫大的关系,甚至我觉得,子君的死更大程度上是不能承受内心的自我否定,这自由的婚姻是她一心认定的要追求的,追求到的那一刻她就等于给自己设了一个牢笼,结局是这自由的婚姻并没有带给她婚姻的自由,涓生直白的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时的子君只想逃离这个牢笼,但是逃离出去的她要去哪里呢?一旦逃离,就是对自己的否定,她已经无处可去,不逃出去就得一辈子面对这个牢笼,就像一个已经梦醒的人,明知道无法再沉溺梦境,但醒来又无路可走,这时的子君,除了选择死亡,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换句话说,子君的死是必然!与子君不同的是,朱安在周家默默的活着,朱安能在周家呆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婚姻并不建立在爱情上,朱安留下来是为了责任和道德,但是那样的活着跟活着牢笼里有什么区别?当鲁迅死后,抗战后期,朱安生活困苦,想出售鲁迅藏书,宋紫佩跟友人前来劝阻,朱安冲宋紫佩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当真凄凉入骨。她在黑暗里沉默太久了。但是她说的不对,她不是鲁迅的遗物,而是遗弃物!

钱理群说“小说的重心不在那失败了的爱情本身,而是涓生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对于他们之间无爱的现实,是说还是不说?这也是终身折磨着鲁迅的人生困境之一”如果说鲁迅借由爱情想表达自己的困境,我想鲁迅先生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了,那就是披露真实的心,那就是从梦中醒来,哪怕没有路可走,涓生最后的选择是“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对方,鲁迅先生在说真话方面是无畏的,他与许广平同居的事实就是最好的真话。

许广平是新时代女性,她看重爱情更甚于婚姻,可能很多人都欣赏着许广平宽广的胸怀!都欣赏着鲁迅不离婚,对朱安尽责尽义。但是她的胸怀,他的不离婚,在我看来都是对朱安的伤害!他不离婚,从另一方面看就是让朱安不得不恪守封建的道德,当然,对于朱安来说,离婚也是她无法承受的,许的胸怀,让朱安对许广平有着一种歉疚,朱安死的时候还在称赞着许广平,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悲哀,这种悲哀不全是鲁迅跟许广平造成的,更是朱安自己造成的,就像是子君把自己逼到绝路上。

总之,子君是死了,涓生还活着;朱安是悲剧的,鲁迅还有许广平。如果说《伤逝》是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不如说是子君的悲剧,涓生的悲哀!因为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子君一心追求的美好的自由婚姻被摧毁了,看这悲剧诞生的人是涓生,他是悲哀的!面对子君的死,涓生会忏悔,会痛苦,会难以释怀,但是几年以后,十年以后,几十年以后,如果涓生突然发迹了,他的婚姻会怎么样?他的生活会怎么样?

虽然不能断定,但必定会改变,而这一切的改变都与子君无关了!伤逝也是有一个时间限定的!想一想这以后的情景,又是一个悲剧!像鲁迅先生自己写的《娜拉出走以后》,离家出走很简单,很常见,可是,出走以后呢?这个玩偶似的女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但她没有看到自己的四肢仍然被牵扯着!自由,不是她能奢望的!一场梦醒了,要寻求自由,就要离开,就要出发,但是突然间面对着无路可走的困境,人生该怎么办?人该怎么面对自己?子君选择了死,得不到自由也不肯回头;朱安选择了活,得不到自由那么就默默承受悲哀!如果得不到自由!我们该何去何从?

成语无可奈何: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如:《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又如:大哥同杨太守来拿我,实是一毫不知,既被他连累,也无可奈何了。——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回

成语何去何从:去:离开;从:跟随。离开哪儿,走向哪儿。多指在重大问题上选择什么方向。如:战国·楚·屈原《卜居》:“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又如:何去何从,罢龟策之臧否;自开自落,任天地之荣枯。——唐·李峤《上雍州高长史书》

铸剑鲁迅读后感_2360字

鲁迅先生在铸剑里塑造了两位有英雄主义气质的人物,黑衣人宴之敖者与眉间尺。眉间尺为报父仇,毅然割下自己的头颅,交给一言相交的黑衣人。黑衣人为了替他报仇,在紧要关头,按照预先的设计,挥剑砍下了自己的头颅。这种一言既诺,即以头颅相托和以头颅相许的行为,正是古侠的风貌,读来令人神往。

眉间尺是个稚气未脱、优柔寡断、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那只“淹在水里面,单露出一点尖尖的红鼻子”的老鼠,也怀着怜悯的心情。救起它,又觉得它可憎;踩死它,又觉得它可怜。这种心理,是典型的艺术家心理。骨子里是对生命的热爱,是敏感,是善变,是动摇。这样的心态只合适于写小说,不合适于去复仇。

但突变发生了。当他得知父亲为楚王铸剑反被楚王砍了头时,就像自己的少年时代被那柄纯青、透明的利剑砍掉一样,一步跨进了成人的行列。他“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着每一根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母亲的话,使他明白,作为一个男子汉,此生惟一的目的就是复仇。当他在复仇的猛火燃烧中,拿起那柄使“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了光辉”的雄剑时,“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样,倒头便睡,清展起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但这种成熟是十分幼稚的,他暗下的决心,颇类似小孩子打架时的咬牙发恨。当他把复仇的计划付诸实施时,决心便开始动摇。在路上,“一个突然跑来的孩子,几乎碰到了他背上的剑,使他吓出了一身汗”;在冲向楚王的车驾时,“只走了五六步,就跌了一个倒栽葱”;并且还被一个干瘪脸少年扭住不放。看来,欲报父仇,光有决心没有临危不惧的胆魄和超人的技巧也是不行的。就在眉间尺被干瘪脸少年扭住不放的瞬间,“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的黑衣人出现了。他对着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那少年就“不觉慢慢地松开了手,溜走了”。他的眼睛好像“两点磷火”,声音“好像鸱枭”,这是一个冷酷如铁的复仇者形象。他不愿眉间尺称他为“义士”,说他“同情寡妇孤儿”,他厌烦地回答道:“唉,孩子,你不要提这些受了侮辱的名称”。他严厉地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这种“只不过要给你报仇”的思想,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忧愤,近乎虚无绝望的忧愤。他的激情经过铸剑一样的锻炼,达到了“看上去好像一无听有了”的程度。这正是一个久经磨炼、灵气内藏、精光内敛的战士形象。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眉间尺那般的“决心”、“勇气”之类的浅薄东西,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灵魂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一个能够憎恶自己的人,当然不会再如热血少年那样把决心和勇气挂在嘴上,他所着力追求的,就是如何置敌于死命的战斗策略和方法。小说中那奇异的人头魔术,正是他复仇艺术的生动写照。

一切暴君,都喜好杀戮。黑衣人投其所好,用眉间尺的头来引诱他,他果然上当。最喜欢看人头的人的头,竟也变成了整个复仇把戏的组成部分。这里富有意味。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从中学的语文课本里看到了这篇小说。几十年后,还难忘记这篇奇特的小说对我的心灵震撼。尽管当时不可能完全看懂这篇小说,但还是能感受到这篇小说深刻的内涵、丰富的象征和瑰奇的艺术魅力。

离开了身体的头颅,尚能放声歌唱,尚能继续与仇人搏斗,这的确是迷人的描写。都说这里有象征,但谁也说不清楚,头颅象征着什么,青剑象征着什么,黑衣人又象征着什么。它们既是头又不是头,既是剑又不是剑,既是人又不是人。这是一种黑得发亮精神,就像葛里高利看到的那轮黑色的太阳。这是一种冷得发烫、热得像冰的精神。而这恰恰就是鲁迅一贯的精神。

每读《铸剑》,即感到那黑衣人就是鲁迅的化身。鲁迅的风格与黑衣人是那么的相像。到了晚年,他手中的笔,确如那柄青色的雄剑,看似有形却无形,看似浑圆却锋利,杀人不见血,砍头不留痕。黑衣人复仇的行动过程,体现了鲁迅与敌人战斗的方法。近来我读了一些武侠小说,颇有所得。但也深感武侠小说夸饰太过,没有分寸感,破坏了小说本应具有的寓言性和象征性。文字和语言因夸饰而失去了张力,丧失了美学价值,只能靠故事的悬念来吸引读者。《铸剑》取材于古代传奇,但由于投入了饱满的感情,所以应视为全新的创造,而不是什么“故事新编”。我一直在思考所谓严肃小说向武侠小说学习的问题。如何汲取武侠小说迷人的因素,从而使读者把书读完,这恐怕是当代小说的一条出路。

眉间尺听了黑衣人一席话,就果敢地挥剑砍下了自己的头颅。他的行为让我大吃了一惊。这孩子,怎么能如此轻信一个陌生人呢其实,眉间尺这一剑,其勇敢程度,并不亚于手刃仇敌,甚至还要难上数倍。他这种敢于信任他人的精神,同样是泣天动地。超常的心灵,往往披着愚笨的外衣。

对一个永恒的头脑来说,个人一生中的痛苦和奋斗,成功和失败,都如过眼的烟云。黑衣人是这样的英雄。鲁迅在某些时刻也是这样的英雄。惟其如此,才能视生死如无物,处剧变而不惊。黑衣人连自己都憎恶了。鲁迅呢

《铸剑》之所以具有如此撼人的力量,得之于其与现实保持着距离。小说并不负责帮助农民解决卖粮难的问题,更不能解决工人失业。小说要说的就是那样一种超常的精神。当然这只是我喜欢的一种小说。

《故事新编》的其他篇什,则显示出鲁迅的另一面。他经常把一己的怨怼,改头换面,加入到小说中去。如《理水》中对顾颉刚的影射,就是败笔。但无论如何,《故事新编》都是一部奇书。这本书里隐含了现代小说中几乎所有的流派。就连其中的败笔,也被当今的人们发扬光大。油滑和幽默,只隔着一层薄纸。

我至今还认为,《铸剑》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也是中国最好的小说。

成语优柔寡断:优柔寡断[yōu róu guǎ duàn],意指优柔,柔弱。“优柔寡断”形容行事犹豫,不能当机立断。语本《韩非子·亡徵》。[源]《韩非子·亡徵》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权轻而臣重者,可亡也。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内困者,可亡也。好宫室台榭陂池,事车服器玩好,罢露百姓,煎靡货财者,可亡也。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听以爵,不以众言参验,用一人为门户者,可亡也。官职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货得者,可亡也。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喜淫刑而不周於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於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语者,可亡也。[典故]“优柔寡断”原作“柔茹寡断”,典源出自《韩非子·亡徵》。〈亡徵〉篇,顾名思义就是灭亡的徵象,韩非在这篇中所论述的是国家将要灭亡的徵兆和迹象,他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深入考察,从中识别徵兆,分析导致亡国的原因,多达四十余条,这是他总结历代治乱兴亡的结果。一个国家,如果君主的权力、领土小,而诸侯、大夫们的权力、封地大,那就可能灭亡。忽视法律禁令而致力於权谋智计,荒废内政,必须倚靠外援的国家,可能灭亡。官吏喜好研究私家学术,贵族子弟们爱好争论是非,商人在国外屯积财货,而人民却在国内忍受穷困的国家,可能灭亡。喜好修建宫室台榭,经常劳动百姓、消耗财物的国家,可能灭亡。讲求祭祀鬼神、迷信卜筮的国家,可能灭亡。可以用权势谋求官职,可以用贿赂取得爵禄的国家,可能灭亡。处事迟缓而无成就,行事柔弱而缺乏果断,喜好与憎恶都无法决定,没有坚固立场的国家,可能灭亡。後来“优柔寡断”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柔茹而寡断”演变而出,形容行事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成语杀人不见血:杀人不露一点血迹。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阴险毒辣。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又如: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猫儿,平昔不知坏了多少大臣,乃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

鲁迅在酒楼上读后感_2604字

《在酒楼上》从叙述形式上观察,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人物“我”在讲述故事,在人物“我”的见、闻中,引出吕纬甫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次要人物叙事的叙述方位,但是,吕纬甫的故事并不是由人物“我”看到的,人物“我”的“见”只限于引出吕纬甫和介绍吕纬甫的肖像神态,吕纬甫登场后,即以第一人称主角人物的叙述方位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吕纬甫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人物“我”只充当一个听众。这样,这篇小说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叙述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这篇小说阐释中必须讨论的问题。

当吕纬甫以人物“我”的方位叙述时,又引进过另一位叙述者的叙述——老发奶奶叙述顺姑之死,这段叙述也是直接引语。从叙述形式看,这篇小说包括了主叙述、次叙述和次次叙述三个层次的叙述。主叙述:第一人称“我——在S城一石居酒楼偶遇十年前的朋友吕纬甫。次叙述:吕纬甫向人物“我”讲述十年来的人生经验。次次叙述:老发奶奶向吕纬甫讲述顺姑之死。

《在酒楼上》的不同层次的叙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研究老发奶奶的叙述。老发奶奶是顺姑的邻居,顺姑一家的日常生活她当然常有机会看到和听到,但是,在小说中,从老发奶奶的叙述看,有些内容并不是亲身的见、闻而来,比如“有时还整夜的哭,哭得长富也忍不住生气,骂她年纪大了,发了疯。”“整夜的哭”、“忍不住”显然已经超越了老发奶奶见闻的权力范围,是一种全知视角了。再如“直到咽气的前几天,才肯对长富说……有一夜,她的伯伯长庚又来硬借钱,——这是常有的事,——她不给,长庚就冷笑着说:你不要骄气,你的男人比我还不如!她从此就发了愁,又怕羞,不好问,只好哭。……”这一段,也没有权力自限。在是否有权力自限这一点上,老发奶奶的叙述与吕纬甫和人物“我”的叙述都不同,老发奶奶只是充当了一个交待顺姑结局并加以评论的说书人。老发奶奶的全知特权,正是吕纬甫叙述的权力自限的补充。没有老发奶奶的无所不知,这个外在于吕纬甫经验的事件也就不能如此利落地予以了结,这是老发奶奶叙述的功能之一。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替作者设想:如果要利落地了结顺姑的故事,也大可不必再引出一个老发奶奶,完全可以让已经提到的人物阿昭或者“那小子”(顺姑的弟弟)或详或略地或感伤或木然地向吕纬甫叙述,为什么别生枝节地引出老发奶奶这个叙事者?如果考虑到吕纬甫叙述的基调,这个问题是可以解释的。吕纬甫挂在口边上的是“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也就做了一件无聊事”,他的叙述语调是“无聊的。——但是我们就谈谈吧。”这样,顺姑的悲剧性的死在叙述出来时就必须“扯淡”,年轻的又是亲人的阿昭姊弟都不适合担任这样的叙述者,老发奶奶恰是合适的。“但这也不能去怪谁,只能怪顺姑自己没有这一份好福气”——这是老发奶奶的评论与慨叹,可谓将顺姑之死的悲剧性扯得淡之又淡。将这一具体的人生悲剧纳入一个流行了几百年的陈腐公式,乃是将触目惊心的生离死别化作街谈巷议的一叹,在语调上与吕纬甫的叙述保持了一致性。这是老发奶奶叙述的第二个功能。顺姑之死主因是肺病,次要因素是长庚的诳语,但是相比之下,以当时S城的医疗水平而论,顺姑既已得了肺结核之类的病,无异宣判了死刑,长庚的诳语,对顺姑之死并没有直接影响,顺姑之死,真如老发奶奶所说,“这也不能去怪谁”,生了这样的病,死了,在老发奶奶们的观念中,是非常正常的,至多有点婉惜——“没有福气”。但是老发奶奶淡然的主观叙述中实际包含着顺姑的悲剧,一个现代读者自会在老发奶奶的叙述中,自然地读出。这是因为顺姑作为一个普通的年轻姑娘,不仅美丽、善良、诚挚,而且能干(这在吕纬甫吃荞麦粉的叙述中已有交代),又有如此不幸的遭遇,以至她带着以为自己的男人还“比不上一个偷鸡贼”的心灵创伤死去。这一悲剧性一旦与吕纬甫送花的意向相联系,就具有了对吕纬甫产生影响的力量。这实质上的悲剧性与老发奶奶“扯淡”的叙述构成一种反讽,实际上是吕纬甫心理张力的动力之一(此点在下文分析)。这是老发奶奶叙述的功能之三。从时间关系上说,老发奶奶的叙述,发生在吕纬甫到一石居喝酒之前,从空间关系说,发生在顺姑家斜对门,通过吕纬甫的口将老发奶奶的话转述,避免了地点的分散,保证了小说形式上的集中;而吕纬甫的叙述,是对自己十年以来在不同时空的人生经验的追述,这就保证了小说整体上的对于三一律的遵循。

现在研究吕纬甫的叙述。有一种倾向,即在分析吕纬甫时,根据吕纬甫自己的言语论定其形象及意义。比如通行的文学史著作中这样写道:

吕纬甫本来是一个敏捷精悍、热心改革的青年,经过多次辗转流离,感到青年时代的梦没有一件实现,便敷敷衍衍的教点“子曰诗云”,随波逐流地做些“无聊的事”,以满足别人和抚慰自己。他既没有能力自拔于这样的生活,屯没有能力自拔于这样的思想。他对自己的生活道路作了如下的概括:像一只苍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这样,吕纬甫也就是一个辛亥革命后彷徨、颠簸以至没落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了。

上述对吕纬甫形象的分析,为一般文学史采用,这种结论,是建立在吕纬甫对自己的评价的基础上的,这从王瑶的论文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来。在《谈(〈呐喊〉与〈彷徨〉》中,作者写道:

……他本来是个很敏捷精悍的人,青年时候为了破除迷信,曾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辛亥革命以后,他经过多年地辗转流离,生活的打击,意志便慢慢地消沉下来。青年时代的理想消灭了,现在生活里一点目标也没有,只是“敷敷衍衍,模模糊糊”地过日子。他原来提倡科学,反对封建文化,后来竟教起“子曰诗云”之类的封建的东西。生活逼得他走投无路,只能做些无聊的事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也不满,但又无力自拔,鲁迅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种生活,像苍蝇飞了一个圈子,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经历了这种苍蝇似的悲剧。小说里写了两个细节,一个是吕纬甫给三岁上死掉的小兄弟迁葬;一个是他给一个叫阿顺的女孩子送去两朵剪绒花。这两个细节选择得非常精当,都是毫无意义的事情,然而他都做了,深刻地表现了他只做了些无聊的事,等于什么也没有做的那种空虚的精神世界。鲁迅写他们在酒楼上喝酒的情景非常凄凉。作者对吕纬甫的态度有同情的一面,也有批判的一面。小说的结尾写他们一同走出店门,然后朝相反的方向各自走去了。这是一种批判。

成语大可不必:完全没有必要。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如今要再去学那下马冯妇,也就似乎大可不必了。”又如:可是你打算特约人来投稿,我以为大可不必。——茅盾《追求》

成语走投无路:投:投奔。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如: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鄷都?”又如: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鲁迅《彷徨·祝福》

鲁迅作品读后感_2612字

鲁迅先生为构建新型的国民思想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样做了一个彻底的坚定革命战士。我们却自陷在物欲横流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这是多么悲哀的事!痛心疾首之余,仍然不想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那是我一生的追求,为了人生的幸福,必须像鲁迅先生一样做“韧”的努力和奋斗。周围的人们还会沉迷在现有的唯利是图的圈子里用异样的眼神看人,但在我的好友中已经有人觉醒,趁着黎明前黑暗的掩护悄悄地向着光明的方向轻装前进了。我要抓紧时间学习,去追赶前面奔跑的人们——像鲁迅一样,做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当代中国社会需要鲁迅这样清醒的斗士,人们的精神需要鲁迅这样的文化先锋。当代青年作为文化传承者,应该把解读鲁迅作为一生的文化使命,让鲁迅精神在更加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影响中国、中国人,重塑中华民族之魂。

青年一直是鲁迅所关心的对象,他一生以“立人”为己任,认为青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在《热风》中有这样一段深情的话:“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会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明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亮人类,连我也在内。”[7]这段话中包含著作者对于中国青年和社会的无尽期望。

但由于历史的变迁,时代环境的变化,使当代青年对于鲁迅其人、其精神在体认上存在着一种隔膜。绝大部分青年只知道鲁迅是中国现代以来最伟大的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以作品作为投枪、匕首,与封建社会黑暗做斗争,然而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鲁迅的作品已经丧失了它的价值与意义。另外,鲁迅先生一生执着于中国的启蒙,要打破铁屋子的黑暗,然而自身却难以摆脱因怀疑一切而带来的“鬼气”,这使他成为中国最忧愤的灵魂之一。如此复杂而痛苦的灵魂使很多当代青年不忍去触碰,担心在拷问自身灵魂的过程中,不堪心灵的重负,以鲁迅的方式来思考社会人生,会让自己活得很累,因而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又因为鲁迅文本自身的艰深,使得在快餐消费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很难摆脱浮躁,认真地肯噬文本当中的深刻。

那么如何打破隔膜,消除启蒙者与启蒙的对象之间越来越远的距离呢?这些任务自然落在当代青年,特别是那些爱思考,想认识社会人生的青年身上。其实,当代青年与鲁迅沟通,接受鲁迅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们与鲁迅一样,处于一个历史、社会、文化的转型期: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困难的歧路面前,我们自然会产生与鲁迅类似的探索与思考。在转型时期,选择属于民族的,社会的道路。此外,在更加合理的现代教育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接受了多元化的思想。不会再把鲁迅当作一个神、或者偶像来崇拜,也不会轻率的、偏激的去否定他,而是以更科学的态度去分析理解,与鲁迅进行平等、独立的对话,从而在内心中接近真实的鲁迅。

首先,借助媒体,广泛展开鲁迅的研讨与宣传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成为第四种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开放的时代条件下,也应当让鲁迅不断地走入公共的话语地带,使广大受众接受平民化的鲁迅,不再仅仅作为学者们的私有物。比如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就是从鲁迅作为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个忧患的灵魂的形成过程,从而得到了很多“年轻读者的激赏”。同时以鲁迅生平为蓝本的影视剧创作,同样激起了人们想要全方位了解鲁迅的求知欲望。可以说借助媒体的力量是使鲁迅走出象牙塔,进而平民化的有效渠道之一。

其次,读原着,回到鲁迅那里去。鲁迅本体意义的存在主要依赖于他留下来的全部文本,读《鲁迅全集》是理解鲁迅智慧与哲学的全部基础,是获得个人体验的全部出发点。但是阅读经验告诉我们:鲁迅作品本身是十分艰深的,白话文初创时期语言的生涩,造成语法以及文字阅读上的陌生。另一面,从中学时代便开始的鲁迅作品的学习,并不是在主体阅读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化体认,而是教师主观式的灌输,甚至是左的思想的影响。这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对于鲁迅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心理产生了敬畏而非亲近之感。消除这种畏惧和隔膜的关键是克服青年与鲁迅的心理障碍,激发青年人积极主动地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或者自身阅读相关的书籍,从而获得个人对于先生的看法,形成自己的鲁迅观。

再次,进行文本细读,并将这种阅读作为一生的使命。鲁迅的每个思想命题都有它的现实针对性,并且是在思想文化斗争的具体实践中展开的。进行细读的前提,是要对鲁迅思想形成、发展、转变的背景有所了解。在历史中解读鲁迅,不断回到历史的原点。并结合自己日渐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搭建和先生对话的平台。此外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还要注意对于作者的观点,论述内容的总结,以笔记的形式摘录文章当中表明作者意图的话,并对一些名言名句进行必要的记忆。只有在细读的基础上鲁迅才能径直地走入青年的心灵深处,使青年领略到他作品的风采,人格的魅力,并自觉地把鲁迅精神作为自己一生当中重要的资源。

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恒变的,因而对于全集的阅读随着时间经历的变化,也要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当代青年正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经历,人生体验地不断加深,观察事物的角度也要不断变化。所以应该把这种阅读当作一生的任务来看待,在成长与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去体会鲁迅思想的丰富内涵,感受伟大的人格魅力。

阅读鲁迅作品,研究鲁迅精神不仅仅从鲁迅这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更要把鲁迅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来看待,从阅读的实践当中不断发现它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当代青年更应该把解读鲁迅看成自己的文化使命,让鲁迅精神成为人生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状,青年人要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拨开现实的黑与白,从多个方面去理解,思考当代的鲁迅,克服对于鲁迅作品理解的偏颇,不断地深入理解鲁迅其人,其思想,其当代价值,作为自己认知世界的财富。同时,把鲁迅精神作为自身人格重塑的力量,面对各种歧路和文化危机保持个人的追求,自觉的承担青年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东西是属于历史的,但是他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属于当代,同时也关照着未来。他的作品和精神将伴随当代青年一路前行,青年也有把这种宝贵的财富一直绵延下去的重要使命,让鲁迅的作品随着时代常读常新。

成语唯利是图:唯:只有;图:图谋,追求。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又如:原来这黄祸居乡,唯利是图,无恶不作。——清·颐琐《黄绣球》第五回

成语心悦诚服: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如:《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又如:小弟若在两位才女跟前称了晚生,不但毫不委曲,并且心悦诚服。——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鲁迅的日本观_3651字

论点:鲁迅在日本人身上学到了有利于中国人的品质,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斗士,他是只考虑自己民族的好坏,而不在乎其他国家的盛与衰,兴与亡的。近年来,在形形色色的批判、污蔑鲁迅先生的言论中,最为犀利,也最为恶毒的一种是指责鲁迅一生,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从未骂过日本人,甚至还和日本友人密切来往,因此是所谓的“汉奸”云云。更有甚者,将鲁迅的《提三义塔》中“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搬出来大做文章。由此我们得到三个问题:1、鲁迅为什么很少骂日本人?2、鲁迅真的没有骂过日本人吗?如果有,那是怎样的一种骂?3、鲁迅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国人受辱之际,依然结交日本朋友?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鲁迅并没有理由不骂日本人。先来分析鲁迅出国留学的原因:从《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不难看出:鲁迅对所谓的中医医道已经抱有很大偏见,他不愿再将人们的生命交付给毫无科学根据的迷信与药方,于是出国留学的目的十分明确:学习西医。然而当时由于西洋各国大都路途遥远,路程耗费巨大,个人难以负担得起,而鲁迅正值家道中落,生计艰难,只有日本路途近,花费少,因而只好作此选择。所以鲁迅去日本留学纯属无奈之举,并非心向往之。再来看鲁迅日本留学时的经历:“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是鲁迅初到仙台就学时的情景,“物以稀为贵”极含有讽刺意味,想必深明睿智的鲁迅也早就意识到,自己受到的优待背后,不是尊重,而是更加深刻民族歧视。“‘你改悔罢!’……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日本学生公然挑衅是再明显不过的了,难道当时的鲁迅会无动于衷?一定不会,反而通过接连不断的对弱势种族的歧视,已经使鲁迅渐渐明白:救活几个垂死的病人,并不能挽救一个弱小、受人践踏的民族,使之强大,使之自由。加之之后的“看电影事件”,才更加坚定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在呐喊自序里鲁迅曾铿锵地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不要忘记在东京时的鲁迅正是因为不满清国留学生的作为,才转到仙台的。由此可辨:国人的一些卑劣品质一直深深印刻在鲁迅的脑子里,时时提醒并引领着他的战斗方向,而到日本留学的鲁迅完全是以民族利益出发,他在日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祖国有一个好的前程。至于日本,作为鲁迅本人,确是怀有出自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炎黄子孙深深的憎恶的。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鲁迅与藤野先生。有人说是藤野先生改变了鲁迅的日本观,其实不然,鲁迅的日本观一直屹立在他的心中,没有动摇过分毫,那么藤野先生改变的又是鲁迅的什么呢?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可以说是深情地歌颂恩师,那么藤野先生与鲁迅的关系也一定不一般。但是,让我们看看鲁迅在藤野先生的回忆中,又是什么样子:“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的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它当成异己。”可以肯定,鲁迅在仙台留学的日子并不好过,是始终受人排挤的。然而,根据当时鲁迅就学的仙台医专规定,班主任需负责管理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指导、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等很多方面内容,也就是说,藤野先生对鲁迅所作的不过是身为一个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我所做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连藤野先生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不难看出鲁迅在回国之后对藤野先生的赞美凿实有些夸大其词了。藤野先生只是平常对待,而鲁迅却受宠若惊,也不难看出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受辱遭遇。再看这一段话:“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有和周君一起照过相。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重点写了藤野先生赠送照片一段,而事实却与此有很大出入,这不禁使人们想到《朝花夕拾》小引中的内容:“与实际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鲁迅为什么会“记”成这样,我们还要深究到鲁迅写作此文时的背景:作者于1926年10月22日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写下这篇回忆性散文,当时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鲁迅?黄壤刖吹较妹牛谛胖兴档馈拔依聪妹牛淙晃嗽荼芫Ч倭拧司印群Γ欢“胍苍谛菹⒓甘保褂行┳急浮!笨杉笔甭逞刚τ诨毓斯ィ雇蠢矗砗徒馄首约核枷氲慕锥危芙岫氛椋杂有碌恼蕉贰T谡馐被匾涮僖跋壬彩腔匾渥约浩酱游牡娜蹋谡硭夹鳎宰畛醯木龆弦笞约海孔约盒醋鞯牡缆罚魅贩较颍敲葱醋鞔宋牡哪康囊簿驮诿魅凡还恕O嗥确翘僖跋壬自逞溉炊哉庀嗥湎舸耍敲此嬲湎У囊哺嗍翘僖跋壬欣谥泄说钠分剩贫阒褪侨毡救擞欣谥泄说钠分剩皇翘僖跋壬救恕B逞傅某晒υ谟谒芄磺宄嘏卸瞎摇⑷嗣裥枰氖鞘裁矗谒毓游钠诩洌裁钦嬲馗谋涔遥皇强堪训腥恕奥畹埂保且炎约喝恕奥钚选薄B逞干钪郝钊毡救耍⒉荒苁挂桓鲆丫瓜氯サ拿褡逯匦乱倭ⅲ钊毡救耍膊⒉荒艿吒舱鋈毡尽B逞附峤崾凳档芈罟毡荆皇钦庵致睿皇橇髅コ臣埽嗖皇呛犯救銎茫皇呛廖薜览恚衣钜黄U馐巧羁痰慕衣叮馐俏耷榈牟党猓馐峭坏呐昊鳌U庵致睿畹沽巳毡荆猜钚蚜酥泄?

【一】日本侵略者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大肆屠杀中国百姓,党国军队不出兵抵抗,却也惨遭日本军队的致命袭击,鲁迅在亿万国人中凛然屹立,骂出混杂着中国的气血男儿不屈精神的极尽讽刺的辛辣语句:“不料帝国主义老爷们还嫌党国屠杀得不赶快,炸得炸,轰的轰,称人民为‘反动分子’是党国的拿手戏,而不料帝国主义老爷也有着妙法,竟称不抵抗的顺从的党国军为‘贼匪’,大加以‘膺惩’冤乎枉哉,这真有些‘顺’‘逆’不分,玉石俱焚之概了”——《“知识劳动者”万岁》【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而以日本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就借此机会大肆提供屠杀中国反侵略者和共产党的武器,鲁迅对此种“以华制华”的卑鄙手段可谓是深恶痛疾,用犀利的文辞无情地揭露:“我还记得,当去年中国有许多人,一味哭诉国联的时候,日本的报纸上往往加以讥笑,说这是中国人‘以夷制夷’的老手段。”

——《以夷制夷》“只要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这会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正和日本是一伙。”

——《友帮惊诧论》这样的骂,令对手原形毕露,令肆意张狂的丑恶事实浮出在昭昭之下。这样的骂法,不正是鲁迅的风格吗?然而,斥骂者是鲁迅,鲁迅不是满口喊着爱国却从不肯付出行动的“正人君子”,更不会只写些对族人毫无帮助,单纯抒发自己的一时之愤的壮怀诗歌,他在痛骂日本人罪恶的同时,也在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嗜杀手足的冷血与残酷以及愚蠢的国人。民主战士鲁迅把他的公正体现在为国人、民族好,而不为对手坏上。骂外的时候少,骂的时候却直指对手原形,看似捎带却实在强调中国人无知是鲁迅的本意——为百姓好,真正的好,而不是痛骂对手坏来衬托起自己(中国)一个虚假的表象。换言之,鲁迅是借侵略者之恶而深省,借令全国人民愤慨的事实作为批判中国人恶劣品质的依据。这样的批判,才是富有价值的批判,才是应被铭记的批判。尽管鲁迅仇视日本侵略者,仇视日本民族的劣根性,然而他对友情的要求却是无国界的,鲁迅曾去日本留学,交几个要好的日本朋友当然不足为奇。然而回国之后的鲁迅并没有为了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拒绝友谊,相反,他一如既往,类比藤野先生,今人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朋友之所以成为鲁迅的知交,源于他们身上一些值得鲁迅,甚至全中国人学习的品质。这样的品质,仅仅局限于鲁迅的日本朋友,和鲁迅的日本观是两码事。具象地说:鲁迅憎恶日本侵略者,却欣赏某些日本人。至于鲁迅《提三义塔》一诗还要联系背景来看: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人西村真琴在上海被炸毁的民房中发现了立在断壁残垣上的一只鸽子,于是将它带回日本并饲养了起来。鸽子离开故土,抑郁而中后,西村真琴便把这只“三义鸽”郑重葬埋在了他家庭院中的一棵紫藤树下,为显诚意,还特意写信给鲁迅先生,要鲁迅先生为此提诗,最终得到了这一横卷。由此可知,鲁迅写作此诗的目的是受人所托,对象是西村真琴。所以,《提三义塔》中的动人诗句,尤其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句,也是针对其日本朋友所说,而并非将话锋对准中日两国。综上所述,我得到的结论是:鲁迅身为爱国斗士,完整地用一生履行了他的职责,他的抱负——他无情的批判,真实的揭露,对内不对外,是因为他全身心希望国家富强,而不在乎其他国家的强与衰,兴与亡的。

成语物以希为贵: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同“物以稀为贵”。如: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

成语无动于衷: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以至顶到如今,偏偏碰着这位制军是不轻容易见客的,他见也好,不见也好,便也漠然无动于中了。”又如: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