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读后感5篇1200、1300字

本文包括读《第一课》有感、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2017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247字)、《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271字)等1200字、1300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5篇,供您参阅。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2017开学第一课观后感_1247字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名族的脊梁。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苏轼、辛弃疾的便气魄如虹,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经典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

文学,当我真正地走近她之后才发现,千百年来,她承载了人们太多太多或喜,或悲,或豪壮,或婉约的情感,使人们心中的话语得以倾诉,更是拉近了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得人类文明的车轴不停地向前滚动。江水滔滔,荡涤了风花雪月的旧梦;滚滚黄沙,湮没了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文学那其间的悲欢恋情,却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文学那之中的奇句妙语,却如泉涌,如露凝,读起仍口角噙香。于是,在缤纷的文学艺苑之中,我爱觅几朵奇葩,去细细品味那亘古的芬芳。

成语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如:宋·苏轼《水调歌头》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又如:童年的记忆最单纯最真切,影响最深最久,种种悲欢离合,回想起来最有意思。——朱自清《我是扬州人》

成语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如: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又如:岂知转眼之间灰飞烟灭,金山化作冰山,极是不难的事。——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_1271字

待你白发苍茫,我是否也会带你去环游

——标题一一男子将自己锁在家里,花费大量时间,只为改造一辆摩托车。目的,便是带着年迈的老父环着中国走上一遭。他不仅回想起那段对话:

“爷爷,你去过别的地方来吗?”女儿在问男子的老父。“没,俺那里也没去,俺这一生啊,就在家里种地了。”“等我长大了,带爷爷去旅行!”“中!”爷爷激动又欣慰的讲,明知道孙女长大后,自己更老了,还不知,自己还在不在……男子眼中噙着的泪花,被激荡出层层涟漪。他决定带老父去远行,走出城,走出县,走出省。在父亲的有生之年,了却父亲的心愿。计划才刚刚开始,老父晕车,儿子变为他改造了一辆带靠背摩托车,来讲来看。摩托车改造完毕,男子便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旅程。夏天,他们靠树倚在彼此的背上,冬日,便在冬阳下的长椅上停留休息,共同度过了六个春夏,六个秋冬。漫漫六年,眨眼不见。男子带着父亲参观了多个省份的名胜古迹,知识增加了,感情贴切了。不计其数的照片贴满了一面墙。而那面满满的照片墙,便是老爷子最温暖的回忆。父母给予我生命,细心地呵护,仔细的教育,温暖着我的心灵,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陪伴着我们成长,我们原是孤独的星辰,却得到了月亮的庇护,我们原是漂泊的船,却有了绳的帮助到达了彼岸,我们原是无助的草,却拥有了太阳的光照。这便是父母,那个在你落魄时,不曾远去的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标题二几年前,一位红的发紫的摇滚歌手退出音乐圈,犹记得那时,他松散的长发垂落在肩,飘扬的长发触摸着他英俊的面孔。说话酷酷的,衣着酷酷的,让不少人爱的忘乎所以,他便是秦勇。后来,他果断的离开了音乐圈,只为照顾儿子大珍珠。而现在,站在舞台上的他,正在欣慰的讲他的大珍珠。儿子感官有问题,不会讲,不会做。秦勇一把手教儿子,怎样讲,怎样说。终将大珍珠培养的与常人一样。多年未登舞台的秦勇和儿子演唱了一曲《一起长大》,看着为生机而四处奔波的秦勇,看着他饱经风霜的脸,不禁与他年轻时作比较,不得不承认,他老了。但是他是一个好爸爸,一位伟大而普通的爸爸,他为儿子的未来带来希望的曙光。一直爱你爱下去

——标题三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老人,与年轻人。老人是年轻人的父亲。一会老人问:“地上那是什么呀!”“麻雀。”十几分钟过去了,老人又问:“地上那是什么呀?”“麻雀!”不一会,老人又问:“地上那是什么呀?”“麻雀,你听不懂吗!麻雀!你问了三遍了!”年轻人在咆哮。老人道:“小时候,你也在这里问我:‘地上那是什么呀?’一会一问,问了又问,问了十几遍。每一次我的心里,都暖暖的……”这便是爱,再烦再腻也觉得你很可爱。“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时间都去哪了!趁现在还年轻,趁父母还年轻,去读百善孝为先,为父母去做对其有所帮助,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成语饱经风霜: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如: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雪霜,丝鬓如银。”又如:人们那被晒黑的饱经风霜的脸上,显出严肃而紧张的神情。——冯德英《苦菜花》第一章

成语柴米油盐:泛指一日三餐的生活必需品。如:元·兰楚芳《粉蝶儿·思情》套曲:“若要咱称了心,则除是要到家,学知些柴米油盐价,恁时节闷减愁消受用杀。”又如: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_1276字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爱思范文23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素、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现在,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行着新的长征。我们仍然需要在21世纪里,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腾飞这一现代历史主题。为此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

成语感慨万千: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孙玉厚坐在这里,心里忍不住感慨万千。”又如: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感慨万千。

成语发奋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如:孙中山《民权主义第四讲》:“无知丕士麦才智过人,发奋图强,于1866年,用很迅速手段。”又如: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对于落后队贫困落后的面貌的改变,当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1959.9.3

开学第一课_1277字

金秋九月,又迎来了新的学期。孩子们又可以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上学了。

开学第一课,给孩子们注入了正能量,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上更加刻苦,新生的正能量,中国梦希望。

江山代有才人出,远走这一代人。当几十年的今天回忆这过去的点点滴滴,你会感到当一位学生真好。开学第一课,不仅仅是学习的开端,更是梦想的开端。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以前成绩是否好差,从这一刻开始,你又将踏上新的学习征程!

学校,这个神圣教育的地方。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下去。也许,十几年后,你也能够站在这讲台前讲述你的故事;也许,几十年后,你也能够站在这舞台上叙述者你的过去与未来!

这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给壮丽中国埋下了坚实的种子,为中国梦起航注入了新活力。薪火相传,点燃希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国梦而奋斗!

我的梦,中国梦。不再是梦,而是现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新生中国,活力迸发;前进中国,自强不息;圆梦中国,不遗余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与日月争光,与天不老,与华夏青春同在。开学第一课,师生情这一刻,又将重新书写,光辉成绩又将重新书写。你的梦想,我们的力量,点燃希望之火。

开学第一课,为的是明天的光明前程;为的是未来的美好回忆;为的是中国的繁荣富强。男儿当自强,志在四方,无需扬鞭自奋蹄!

中国梦,富强梦,复兴梦,激励一代人。开学第一课,学德,学智,对本学期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拥有梦想,让梦想成为你的前进地动力。你的成绩梦不是梦,只要你有动力,有希望,有奋斗力,你就能够站在成绩的顶峰。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也会令人刮目相看。

教育乃国之根本,育人如育树。面对现实的环境,教育先行。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人才是国家的希望。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其实是人才与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国家何来兴盛;没有人才,国家何谈梦想;没有人才,国家何有造福于民之说?所以,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不惜一切代价。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更是民族的希望。开学第一课,点燃新希望,点燃中国新梦想。

教育不是个人所完成的,而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我希望还是多多关注大山的孩子们吧,他们同样也是这个民族的希望,大山的环境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他们渴望一间教室,一本字典。草棚子里也会出凤凰。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孩子们的渴望,就是民族的渴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就少年中国梦。

梦想、自信、坚持、努力再到实现梦想,这一切,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路就在脚下。个人的努力不仅优秀了自己,家人也会为你感到光荣;将来,祖国也会为你感到骄傲。也就是你将成为家庭的主心骨,祖国的栋梁。第二位美女航天员王亚平做到了;双腿残疾失去女儿的舞者廖智做到了;弹着经典的乐曲钢琴家郎朗做到了……

我相信大家都会做到。中国梦不是梦,而是前进地动力,生命的源泉。中国梦,需要我们一双双小手、大手一起打造这美好的世界,这和谐的社会。

这一刻,我们一起点燃中国梦的希望吧,放飞自己的梦想吧!

成语一鸣惊人: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如:《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又如:一鸣惊人,实在是出乎意外。——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成语笨鸟先飞:行动笨拙的鸟要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如: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飞。”又如:女儿刻苦、自觉、用功,全靠笨鸟先飞保持了各门功课全班第一。——毕飞宇《九层电梯》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_1300字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抓好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我国高校应从“三个统一”着力,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和育人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教育活动历来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把社会确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教书为育人服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如果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二者割裂开来,成为单向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致使教书失去育人的功能,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职责,而且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高尚情操的重任;只有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自觉当好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品质的塑造者,才不愧为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辅相成,构成教书育人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教师不仅要善于言传,而且要善于身教,让学生眼见为实,激起思想共鸣,进而促进对教师言传的认同和接受,最终实现对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怎么做,自己先要做出表率,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赢得他们的尊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而且是良好道德品格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在良好师德师风的影响和带动下,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习近平同志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是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潜心问道,不是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教师所问之“道”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一种动态的存在。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道”也在不断更新。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道”的发展,就要走出书斋、关注社会,加强对社会发展实际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要从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潜心问道离不开严谨治学、注重诚信、勇担责任的优良学风,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更要看到,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可以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让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这既可以让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知识传授概念化、空洞化,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又可以使教师所传之“道”满足社会的需要、符合育人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在为党和国家教书育人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成语闭门造车:闭门造车[bì mén zào jū],意指关起门来,按照一定的规格在家里造车。比喻依循着一定的原则行事。语出《祖堂集·卷二〇·五冠山瑞云寺和尚》。後用“闭门造车”比喻凡事只凭主观办事,不问是否切合实际。[源]《祖堂集·卷二〇·五冠山瑞云寺和尚》所言三等普贤者,不是三人。一人行,行依行胜、劣、大义,三等普贤也。所言一人者,初顿证实际之时,即文殊;今随缘行行之时,即普贤,故名为一人也,此是通取内证外化也。若以内证外化不同,故文殊、普贤两人;若以通取能证、所证及众行不同,即为三人也。此大教意说也。谓大经题云:《大方广》者,所说之法,故即遮那是也;佛者,能证之人也,故即文殊是也;《华严》者,随缘之行,故普贤是也。此旦一佛二菩萨,即为三人也。若欲修行普贤行者,先穷真理,随缘行行,即今行与古迹相应,如似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耳!” 宋·朱熹《四书或问·卷五·中庸或问》轨者,车之辙迹也。周人尚舆,而制作之法,领於〈冬官〉。其舆之广六尺六寸,故其辙迹之在地者,相距之间,广狭如一,无有远迩,莫不齐同,况为车者,必合乎此,然後可以行乎方内而无不通;不合乎此,则不惟有司得以讨之,而其行於道路,自将偏倚杌陧而跬步不前,亦不待禁而自不为矣。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景德传灯录·卷一三·潭州鹿苑和尚》潭州鹿苑和尚。僧问:“余国作佛还有异名也无?”师作圆相示之。问:“如何是鹿苑一路?”师曰:“吉嘹舌头问将来。”问:“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南岳石桥。”僧曰:“如何是出门合辙?”师曰:“拄杖头上挂草鞋。”[典故]“闭门造车”是说关起门来,按照一定的规格在家里制造车子,原用来比喻依循着一定的原则行事,可见於佛教经典《祖堂集》。《祖堂集》是一部禅宗史录,上溯古代七佛,下至南唐各禅宗宗师及其讲法精要,共录二百五十六佛祖禅师。其中第二〇卷中讲述了成佛的必要条件。佛教中有一佛二菩萨的说法,一佛代表的是存於自性中的佛身,二菩萨代表的是欲证成佛身所需的条件。就其代表人物来说,一佛是释迦牟尼佛,二菩萨分别指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修行。透过智慧开悟後,还须勤於修行,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显出来。未证成佛身时,即为三者未能融合,此时一佛二菩萨似乎是三个个体;当证成佛身时,三者则合为一体。欲修行者,必须先了解这个道理,然後顺应因缘来修行,如此便能与佛祖最初的修行相应和。这就好像虽然关起门在家制造车子,但因为依循着一定的规则,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应行的轨迹。“闭门造车”这句成语在这里原是用来比喻依循着一定的原则行事,後则转用於比喻凡事只凭主观办事,不问是否切合实际。

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小路。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如: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又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不必过于急躁 ——俗话说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