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10篇100、150、200字

本文整理了读《论语》有感、论语读后感(116字)、论语十则读后感(154字)、《论语》读后感(199字)等100字、150字、200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10篇,供您参阅。

论语读后感_116字

背完这整本书,里面的教诲让我过目不忘。在生活中,我也能用到。比如: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以前就有一次去同学家写作业,没有告诉家长,家长急得要命。我看完这句话,就在心底想着:以后去哪儿都要告诉家长,出去也一定要有方向。

成语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须要告辞去处。如:春秋·鲁·孔丘《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又如:即语称游必有方,不过稽远近,计岁月,往返如期。——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续编》

成语过目不忘: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如:《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育,过目不忘。”又如: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论语读后感_134字

读完这个故事,使我深受启发,使我想起了我亲身的一个故事。有一天,我写完作业,去玩,不料刚出家门,就听到妈妈喊我:“柯润,再去看看乘法口诀吧,熟悉熟悉可能有新的认识。”我极不情愿的去背了。没想到,第二天老师教乘法加或减,我一看到这个,不由自主想起了乘法口诀,立马解决了。

成语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我也不很记得了。但觉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杀人才好。”又如:韦珍说不上什么爱不爱,只是接触的多了,便不由自主地常和常飞亲近起来。——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

成语拉拉扯扯:以手牵牵拉拉。借指拉扯私欲关系。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怪热的,拉拉扯扯的做什么!”又如:说着,才大家嘻嘻哈哈拉拉扯扯奔了那座财神殿去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

论语读后感_140字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论语读后感_143字

通过读论语,让我明白了对父母的错误意见或看法,不要视而不见,也计较对错,而是要真心诚意的去提意见和见解。使父母从内心真正理解儿女,在家庭里儿女如果对父母有意见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只要儿女对父母有孝心、有责任感,最终矛盾会解决,家庭会达到合协统一,这才是真正的好儿女应该做的。

成语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如: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又如:视而不见,谓合道于希夷。——唐·韩愈《明水赋》

成语真心诚意: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如: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又如:他相信献忠确实是真心诚意地归顺朝廷。——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论语十则读后感_154字

今天老师教我们论语十则,我没一边读老师又让有的同学说意思,尤其是读到这一句让我深受感悟。

读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我感受到:只要学习学过的知识你就比别人学的多了,做别的事也要这样做,你就懂这方面的知识了,就比别人学的多了。

论语读后感_155字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运用到《论语》中的句子,比如:有人总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事情却做不好,就有人劝他:“欲速则不达”。当有家长带孩子出去看到两种人,一是贤人,一是不贤的人。于是家长对孩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见到有才能的人就要想到与他看齐,见到有缺点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毛病,以便改正错误。

成语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如: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又如:‘欲速则不达’,这不是说不要速,而是说不要犯盲动主义。——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

成语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如:《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如: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

论语读后感_171字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读后感_176字

论语是一本教育我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何懂得做人的中华文化经典的一本书。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有几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这几句话是: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又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因为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经典文化的益处多多,这是浮躁的人的清凉剂,修心养性的最佳方法,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也尝试着阅读。

成语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如: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又如:不仅‘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而且有无穷的兴味。——谢觉哉《“此心光光地”》

成语记忆犹新:犹:还。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象刚才发生的一样。如:宋·刘克庄《后村全集·跋章南举千藁》:“仆曩官健上,多识其士,友去之数十年,犹记忆如新相知;今屈指故交存者十无一二。”又如:恭王因为皇帝的告戒,记忆犹新,在这些加官进爵的事上,要避把持的嫌疑。——高阳《玉座珠帘》下册

论语读后感_195字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成语鸣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如: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又如:不惜鸣鼓而攻,这倒不仅是一种曲解,简直是一种诬蔑! ——郭沫若《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

成语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如:《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又如:此秀才中之异端,尔其鸣鼓而攻之!但念在天色已晚,可与同居中国,速领他到西小房去!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

《论语》读后感_199字

初识孔子,是在初中。一篇《论语十则》在把我搞得晕头转向之余,又使我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孔子不仅精通音乐、礼节、书写、计算、射箭、驾车等各种技能,更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等佳话。于是,我下定决心,读完了整本《论语》。

孔子学识渊博。一本《论语》,就涉及哲学、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诗学、史学、宗教学等多种领域。而过去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更是形象地说明了孔子的德才兼备。

成语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如:《元史·丰臧梦解传》:“乃举梦解才德兼备,宜擢清要,以展所蕴。”又如:陈云同志提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成语才德兼备:才:才能。德:品德。备:具备。才能和品德都具备。如:宋·许月卿《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备才全范仲淹。”又如: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