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读后感8篇400字

文章含读《鲁迅》有感、鲁迅名言读后感(376字)、鲁迅药读后感(388字)、鲁迅全集的读后感(395字)、故乡鲁迅读后感(396字)、鲁迅鸭的喜剧读后感(396字)、鲁迅选集读后感(400字)、鲁迅小说读后感(408字)、鲁迅非攻读后感(411字)等4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8篇,供您参阅。

鲁迅名言读后感_376字

鲁迅有个名言:“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你们有没有仔细想过,没有路的荒原,如果没有一个人勇敢和努力辛勤,你们说,荒原会变成美丽的花园吗?就如每个人都有脚和手,这脚和手是为了什么?——生存!有脚,却不走;有手,却不做,这不是和废人没什么区别吗?活在世上是为了什么?为了求救?为了可怜自己?现在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强者为王!弱者一定要被社会无情淘汰!像这样社会,大家还在可怜、埋怨自己呢?还是等别人帮你们自己、同情你们自己?还是等天上降落奇迹的烙饼?……这不是白活了吗?中国这么大,那里都有属于聋人们发挥才干的天地,相信大家有能力生存,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聋人朋友们,在今天高科技爆发的时代,你们有没有估量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呢?记住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怎能有光辉灿烂的明天呢?怎能有幸福的生活呢?幸福的生活属于自己创造!

成语光辉灿烂:色彩光亮耀眼。多比喻前程的远大或事业的伟大。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又如: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也决不是英雄们的八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

成语光明灿烂:灿烂:光彩明亮的样子。形容光明耀眼,色彩艳丽。比喻事业的伟大辉煌。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1卷:“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又如:中共中央特为我们民族的光明灿烂的前途庆贺。——周恩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鲁迅药读后感_388字

鲁迅先生最大的特质,是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怀。看到受苦受难而永无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难而无长进,故有其“怒”。

先生弃医从文后,还是一位医生,手术台上躺着的是一个被封建思想浸泡千年的民族,酸臭迂腐,满目疮痍。先生面目坚毅,为中国注入一剂剂良药《狂人日记》像一剂疯药,好歹缝紧了一些吃人大口;《孔乙己》像一剂愚药,令学子们拍拍大腿,猛然醒悟;《药》则是最苦最良的药,它苦的令人无可奈何,苦的令人哑口无言,苦的令我们新时代的人读后都默然悲戚!

《药》有三苦。

底层百姓之苦。且看这些登场的挣扎在底层的穷苦大众:从痨病缠身的小栓,低声下气的老栓,心酸悲苦的华大妈,衣衫褴褛给儿子上坟的夏四奶奶,到什么康大叔,花白胡子,还有那个驼背五少爷——过去不知是怎样的豪门府第,现在虽然被尊称为少爷,但前面加上“驼背”戏谑。当时的社会底层充斥着一群怎样的民众!

成语满目疮痍: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如:唐·杜甫《北征》诗:“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又如:台风过处,满目疮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成语低声下气:低声下气[dī shēng xià qì],意指轻柔,态度谦和。形容说话恭顺小心的样子。语出宋·朱熹《童蒙须知·语言步趋》。[源]宋·朱熹《童蒙须知·语言步趋》(据清·陈宏谟《养正遗规·卷上》引)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諠哄,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於朋友分上,亦当如此。[典故]朱熹论学以居敬穷理为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专为尚未启蒙的儿童编写了《童蒙须知》,对於学童日常生活的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等言行举止,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其中在〈语言步趋〉篇中提到,为人子弟,要“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諠哄,浮言戏笑”。就是说:作人子弟,要尊敬长上,态度要恭顺,声音要柔和,说话要详细缓慢,不可以高声諠譁,夸张嘻笑。“低声下气”是直接摘自此处的成语,用来形容说话恭顺小心的样子。

鲁迅全集的读后感_395字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但是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我和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发奋着,发奋得读书,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儿时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几分亲切,少了几分自由,也少了几分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鲁迅先生来说,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那些琐碎的记忆,体会以下那个不一样的年代的童年之梦,体验一下那时鲁迅的完美童年。

成语天真烂漫:天真:指心地单纯,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如: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又如:他的性情又是那样天真烂漫,笃实敦厚。——邹韬奋《经历·“难兄难弟”的又一个》

成语难兄难弟: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如: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饮别》曲:“难兄难弟俱白发相逢异乡。无风无雨未黄花不似重阳。”又如:方玉桦一言未发,但看得出她也有点激动,她显然记起他们是一九五七年的难兄难弟。——郑义《迷雾》

故乡鲁迅读后感_396字

我看了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闰土了。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

《故乡》中,鲁迅不仅点到了家乡的改变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更用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一个词——改变。不论是家乡的改变还是人物的改变,鲁迅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微言大义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是无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成语丰衣足食:丰衣足食[fēng yī zú shí],意指衣食充足。形容生活富裕。语出唐·齐己〈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源]唐·齐己〈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据《全唐诗·卷八四六·齐己》引)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典故]丰衣足食,是生活富裕,不虞匮乏的意思。一般人在生活上,莫不以丰衣足食为生活目标,但齐己是一位出家的和尚,所以对生活上的要求,自然是清心寡欲而与世俗之人不同。齐己在〈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中,即期许小师父在参禅礼佛的过程中,主要是开启潜藏於内心的佛性,以体悟人生。为了求并体现这种体悟,齐己提示小师父应放弃外在丰衣足食的追求,方能有所成就。後来“丰衣足食”就一直沿用下来,用以形容生活富裕。

成语清心寡欲:清:清净;寡:少:欲:欲望,需求。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如:《后汉书·任隗传》:“隗字仲和,少好黄老,清静寡欲。”又如:刘均佐,我奉师父法旨,等你清心寡欲,受戒持斋,不许凡心动。——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三折

鲁迅鸭的喜剧读后感_396字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写得《呐喊》里的一篇文章,叫《鸭的喜剧》。很有意思哦。

文章讲述的是俄国盲诗人埃罗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觉得十分无聊寂寞,别托人买了些蝌蚪,他想:待他们长大后就可以听到交响曲般的“蛙鸣声”了。然而,他又买了四只“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的小鸭。小鸭在游泳时,吃掉了刚长出脚的蝌蚪。使他“梦寐以求”的“蛙鸣交响曲”破灭了。事后,他带着遗憾,离开了“沙漠”般的北京。

后来我查过资料,这位埃罗先珂先生是位童话作家,鲁迅先生曾经翻译过他的童话《桃色的云》。所以,这位富有童心的先生就很希望在自己的身边有一些小动物的生气。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离大自然已经很远了,仿佛丧失了回归自然的能力。所以希望我们的身边多一些可爱的小动物。

鲁迅先生的文章确实难懂。文章虽然不长,可是我读了好多遍还是没有完全明白。我想,等我长大一点再来读就会明白了吧!

坚持下去,不要留下遗憾!!

成语梦寐以求:梦寐以求[mèng mèi yǐ qiú],意指睡梦中都在寻找、追求。形容愿望强烈而迫切。语本《诗经·周南·关雎》。[源]《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典故]“梦寐以求”这个成语是从《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寤寐求之”一语演变而来。在《诗经》第一篇〈关雎〉中,描述一个男子在河边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回家以後,朝思暮想,“寤寐求之”,意思就是说他无论是清醒着还是睡着了,没有一刻不在想怎样去寻求佳人,与她缔结良缘。後来“梦寐以求”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愿望强烈而迫切。

成语求之不得: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如:《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又如:岂有此理!你老弟台肯栽培,那是求之不得的,那里有甚委屈的话。——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

鲁迅选集读后感_400字

最近,我捧着《鲁迅选集》如痴如醉地看着,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我看得津津有味。

我对大文豪鲁迅先生的文学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亦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我爱不释手地翻看着从第一篇《呐喊》到第二篇《彷徨》,清淡的墨香钻进我的鼻孔里极为舒服。我真想一口气把所有的知识全部吞下去。课余时间,我就掩上自己的房间美滋滋地阅读《鲁迅选集》。一次次被鲁迅先生的睿智卓识深深折服。看着看着,一行醒目的文字映入我的眼帘:一个人在物质上固然没什么大不了,怕就怕精神上贫穷,我很开心,因为我做到了人生唯一的目标。鲁迅先生的文字遒劲潇洒,刚劲有力,我由衷敬佩。

书籍是炎夏的阴凉,是严冬的炭火,是治狂医骄的良药,是灵魂的伊甸园。

我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汲取了向上的力量,我要将这种力量化作一种学习的动力,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明天更加美好,我将更加努力,奋发图强。

但愿天下无尽书,化作生生世世伴。

成语滔滔不绝:滔滔: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如: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又如:斡离不得汪豹献了李刘隘口,无人阻当,滔滔不绝,把十万大兵尽数渡了黄河。——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

成语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如:汉·王褒《洞箫赋》:“哀悁悁之可怀兮,良醰醰而有味。”又如:话是这样说,可是谈起理论,许宁还是一套套地向道静谈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二章

鲁迅小说读后感_408字

《鲁迅小说》故名思意,就是鲁迅写的所有文章的总和。里面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风波》,《孤独者》,《阿Q正传》,《高老夫子》等一些小说。每篇小说内容丰富,语句精炼,虚构合理……下面我就用最容易表达鲁迅的主要结构的《狂人日记》概括。

第一篇《狂人日记》大概内容是:在一个狼子村里,有许多家的人会吃人,有时候还会吃自己家的小孩,“我”住在一家想把“我”吃掉的人家那里。每天都在想今天他们会不会吃“我”。你们猜,它他们天天吃什么?是人的肝,脏等人体的一些部位,到了最后,“我”才发现,他们在妹妹死后,也在“我”的碗里放了几块妹妹的肉,现在轮到“我”了……这篇《狂人日记》足以表达鲁迅主要写作结构是以“归来——离去——归来”,“离去——归来?——离去”等一些很少用的结构。

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语句。读完每一篇文章后,你都会感到读他的书非常惬意,看完一篇还想看,这就是鲁迅的神奇之处!

鲁迅非攻读后感_411字

《非攻》中的主人公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学说以非攻、兼爱、尚侠、好义为主。

作品写他衣衫褴褛,胼手胝足,然而却又勇敢,机智,充满着忘我的精神。当楚国筹划进攻宋国,他一面昼夜兼程去劝阻楚王,一面又吩咐管黔敖作好战斗准备:“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小说围绕着墨子的行动直接展开情节:一路上过宋,入楚,以正义折服楚王,凭实学战胜公输般。鲁迅歌颂了这个正面形象,正如他一九三四年在一篇杂感里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墨子正是被当作“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群众及其代者的赞美和歌颂。直到今天,“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中国脊梁仍然是老百姓讴歌的对象。

成语自我牺牲:为别人(或事)牺牲自己。如:陶铸《松树的风格》:“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又如:中华民族富于自我牺牲的传统精神,在无数民族,革命先烈身上都可得到印证。

成语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又如: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