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6篇600字

本文含读《论语》有感、关于论语的读后感(586字)、论语今读读后感(588字)、于丹论语读后感(591字)、论语十则读后感(598字)、《论语》公冶长之十三(604字)、论语导读读后感(608字)等6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6篇,供您参阅。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_586字

我们学校是一个经典古诗文学校,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读了:《三字经·弟子规》……我们现在上了四年级就开始读了《论语》,这本书写了许多篇值得我们学习的话,其中我最喜欢:《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你知道么?我告诉你吧!这句话是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吧!:唐玄宗时李林浦任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个人品德败坏,凡是才能比她好,声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击。对唐玄宗他又开始讨好卖乖。有一次,他对李适之说:“华山有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那就可以为国家增加财富。”李听了,赶快向皇帝报告,建议开采。唐玄宗听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却说:“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还是不要开采了。”唐玄宗听了他的话,以为他是个忠君爱国的好臣子,对李适之却疏远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联想到了了我自己,不禁脸红了。因为在上一次,妈妈给弟弟买了?a href='http://www.b15k.com/baike/224/283333.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缓刑枪N一ㄑ郧捎锏亩缘艿芩担骸敖裉炷闳梦页砸桓鎏牵魈煳腋懵蛞桓龊罕ぐ闳梦页愿鎏沁拢 保艿芴耍烟歉宋液眉缚拧5搅说诙欤艿茉绨颜饧峦烁鲆桓啥弧K晕沂裁匆裁挥懈艿苈颍冶疽晕庵皇且桓龊猛娴挠蜗贰5庖淮味亮恕扒裳粤钌室尤省!蔽揖驮僖膊徽庋隽耍看蔚艿苈蛱牵也辉倩ㄑ郧捎锪耍?/p>

我一定坚持把论语读完,在把我的坏毛病改掉!

成语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如:《尚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又如:你敢于巧言令色,惑吾众听耶?(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

成语花言巧语: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如: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三》:“‘巧言’即今所谓花言巧语,如今世举子弄笔端做文字者是也。”又如:我以为法律上的许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语,只有一语以包括之,曰:可恶罪。——鲁迅《而已集·可恶罪》

论语今读读后感_588字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光学习而不思考,则相当于盲目地接受知识。不经过自己的一番考量,别人说它对,你就认为它对,别人说它错,你就认为它错,这样所学习回来的知识,是不会在脑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对人造成多大影响的,因为它来自于表面的记忆而非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学了就是白学,所以即使学习了,人还是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思考”这艘大船是会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却对前方的风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险的,要趋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学习”来当这艘大船指南针。

而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来阐述这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求知观:“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的确如此。

成语举足轻重:举足轻重[jǔ zú qīng zhòng],意指一举脚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形容所居地位极为重要,一举一动皆足以影响全局。语本《後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源]《後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先是,帝闻河西完富,地接陇、蜀,常欲招之以逼嚣、述,亦发使遗融书,遇钧於道,即与俱还。帝见钧欢甚,礼飨毕,乃遣令还,赐融玺书曰:“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属国都尉:劳镇守边五郡,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外则折挫羌胡,内则百姓蒙福。威德流闻,虚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长史所奉书献马悉至,深知厚意。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以此言之,欲相厚岂有量哉!”[典故]据《後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载,更始年间,窦融据河西,後来刘玄兵败,得知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即位,而天水的隗嚣这时也派人来游说他加入,於是他与河西五郡太守商议後决定归附汉朝,便派长史刘钧送信到洛阳。刘钧途中正巧遇到刘秀派出要送信到河西的使者,於是和他一起回去见刘秀。刘秀很高兴,不但宴请刘钧,还写了一封诏书给窦融说:“你将河西治理得物富民丰、兵强马壮,使百姓能安居乐业,这些功绩我都听说过,只可惜两地相隔太远!见到刘钧之後,我已经知道你的心意。现今益州被公孙述占领,天水则被隗嚣占据,如果和他们打起仗来,胜败关键就掌握在将军你的手上,只要一举脚,不管是放在左边或右边,就有轻重的分别,将会影响两边的情势。”後来“举足轻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所居地位极为重要,一举一动皆足以影响全局。另外《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记载,因为龙且被齐王韩信杀死,项王害怕,於是派武涉前去见韩信说:“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此段文字虽也有“举足轻重”的意思,但就成语语型而言,仍以前引之《後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较为贴切。

成语安居乐业: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意指生活安定和乐,而且喜好自己的职业。语本《汉书·卷九一·货殖传·序》。[源]《汉书·卷九一·货殖传·序》《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杂处。士相与言仁谊於闲宴,工相与议技巧於官府,商相与语财利於市井,农相与谋稼穑於田壄,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辟犹戎翟之与于越,不相入矣。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於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典故]自古以来,人民都有“安居乐业”的渴望。早在先秦典籍《老子》中,对於人民理想生活的雏形便有过如此一段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描述之理想情境为:人人能吃得美味,穿得足够,住得安稳,工作愉快。虽然与邻国距离相近,但因为大家都能自给自足,故人民之间不必因交易所需而往来。这样的概念也呈现於汉代史书《汉书》,在论述经济思想的〈货殖传序〉中陈述了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各自的技能,其後代子孙也在适切的环境中,轻松学得先人所传授的一切,大家都过着安定和乐的生活。而原文中有“各安其居而乐其业”这段话,後来“安居乐业”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生活安定和乐,而且喜好自己的职业。

于丹论语读后感_591字

首先,她的书中关于人文关怀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但这也是论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精神,也正是现代人严重缺失的东西,如果写论语心得写不出来这样的感觉,那倒是很奇怪了。而并不能因为于丹是女人而认为她是完全靠感人来吸引眼球的,这是本质差别,况且于丹也不能算是“美女作家”。我认为,书中有两个缺点,一是她把孔子放在了圣人的位置确实有待商榷,毕竟孔子他自己肯定不是完人,这在历史上也有记载;二是她的语言,很感性,比如“温暖”“圣人”这类的词出现的比较多,因此看得出来她对孔子的敬爱有加。

其次,对于论语的现代化解读,特别是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读,有利于大众对论语及儒家思想的重拾。用一个时髦的意思来说,儒家文化特别是论语中所阐述的这些道理,正是目前如火如荼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教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并不是只有学院派的教授和博导们才有资格谈论的东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它已经不单单是几个学者或是几部著作组成的文学而已。论语也不单单是一本仅用来顶礼膜拜的著作,它的言简意赅却深入人心的那些个道理才是其精髓所在,难道说它被有些所谓的儒学学者研究着,就不能被小学生们从教科书上学到、背诵么?就不能从没多少文化的老太嘴里说出来么?于丹的书和她的讲座,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论语,虽然属于流行的快餐文化,却让人们能够停下忙乱的脚步去审视心灵,这不是现代人最稀缺最急需的么?

成语如火如荼:如火如荼[rú huǒ rú tú],意指荼,茅草开的白花。“如火如荼”指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比喻军容壮盛浩大。语本《国语·吴语》。後用“如火如荼”形容事物的兴盛或气氛的热烈。[源]《国语·吴语》吴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 ,建旌提鼓 ,挟经秉枹。十旌 一将军,载常建鼓 ,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 ,皆白裳 、白旗 、素甲、白羽之矰 ,望之如荼。王亲秉钺 ,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 亦如之,皆赤裳、赤旟 、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为带甲三万,以势攻,鸡鸣乃定。既陈,去晋军一里。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譁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典故]据《国语·吴语》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之後,又出兵北征,想压制国力最强的晋国,以成为霸主。越王句践便趁机带兵攻击吴国,以报亡国之恨。吴王听到这个消息,赶快召集大臣商量对策。王孙雒认为应该尽快争取到霸主地位再回国,以鼓舞民心。吴王同意王孙雒的看法。当晚,军士都先吃饱,马匹也喂足粮草。到了半夜,士兵们穿好盔甲,拿起武器,勒住马舌,也不点灯,只用煮饭剩余的灶火照明。然後就摆开阵势,以一百人为一行,形成百行共约一万人的方阵。共有左军、中军、右军三个方阵,合计约三万人的阵势。中军的士兵一律穿白衣、白盔甲,拿白旗,使用白羽毛装饰的箭,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白色的花;左军的士兵则一律穿红衣、红盔甲,拿红旗,使用红羽毛装饰的箭,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球;右军的士兵则一律穿黑衣、黑盔甲,拿黑旗,使用黑色羽毛装饰的箭,远远望去一片乌黑。天刚亮,吴国军队已近晋营,吴王亲自擂起战鼓,三军也跟着呐喊,声音响彻天地。晋国国君见到这样盛大的军容,吓得赶紧派人议和,尊吴王为霸主,这件事才告结束。後来“如火如荼”这个成语,就从原文中用来形容军容的“望之如荼”、“望之如火”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军容壮盛浩大,也用来形容事物的兴盛或气氛的热烈。

成语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同“言简意赅”。如:清·崔述《读风偶识》卷一:“夫《论语》所载孔子论诗之言多矣,若《关雎》、《思无邪》章,诵《诗三百》以及《兴观群怨》、《周南》等章,莫不言简意该,义深词洁。”又如: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要言简意赅,因而得半文半白。”

论语十则读后感_598字

这两天,班主任常老师带我们进入了文言文的海洋,我们学习了两篇文言文,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刚学的《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是由孔子的弟子们收集孔子等人的言行编制而成的,我们学习的十则,主要是告诉我们学习方法和学习的态度,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句话交给学习时面对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闪着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话教给我一个取长补短,就是取别人的长处优点来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别人的短处,自己也要注意的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这让我明白了知识就要复习,要学会从旧的知识中练出新知识的道理。

孔子等人在几千年前就知道这么多的学习方法的态度,真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敬佩不已,然而古人都知道的道理,可现在很多的的同学都不懂得,比如说,有的同学学到了知识,学完就是学完了,他一不记二不背,老师说的话当耳旁风,有的同学,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作业完了就没事了,该玩就玩该吃就吃,既不复习也不预习,还有的同学,遇到难题就在那乱做,老师问他会不会,他就说会,一天蒙过去了,两天也蒙过去了,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傻眼了,都是以前的时候不会也装懂,分数一下来,就更呆了,20分30分,自己看着都脸红,这都是不懂学习方法与态度造成的。

学习《论语十则》,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也学会了学习方法,所以我要好好的学习。

成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如:《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如: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宋·陆九渊《与朱元晦书》

成语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如:《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又如: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论语》公冶长之十三_604字

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老师的学说理论,我们可以学到。但老师对人性和天道的理解,我们没法学到。

读后感:

孔子教学,一贯坚持“有教无类”,而且能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子贡是一个高傲的学生,孔子没有因其傲慢而放弃,而是循循善诱,最终使子贡在晚年有所斩悟,更加感慨夫子的神圣和伟大。

儒学注重在人性中感悟和力行仁爱,在天性基础上微分善恶,在淳朴基础上细化道德,在本意基础上品评行为,在现行基础上确定信仰。仁义礼智是人生具来的性,元亨贞利是人性根本的道。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孔子所传的学问,正是这样的淡乎其味,又远乎其深意啊。

论语中的道理太过微妙,如果不是细细品味,就很难理解其中奥妙,甚至会被人当作耳旁风。孔子教学,就是基于这一点,修养达不到一定基础的,就不会给他灌输大道理,灌输了也不起作用,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能力理解。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而自我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孔子门生三千而突出七十二贤了。

相对道家来说,儒家更注重力行,对性天之道谈论的较少,不说并不等于无知,而是只传有缘人;道家说教较多,并不等于不力行,而是志在人的意识。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传统文化各有侧重,精读一门就可以一通百通的道理了。其实,不论三教九流一十二家如何宣扬,都是《易经》思想的分支变遗与细化。

成语有教无类:有教无类[yǒu jiào wú lèi],意指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语出《论语·卫灵公》。[源]《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典故]无类,不分等第种类。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有教无类”,这句话记录在《论语·卫灵公》中。他认为施教的对象不应该有贵贱贫富的分别,只要有心向学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他门下弟子有三千人之多,其中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首开平民教育先河。後来“有教无类”演变为成语,用来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

成语至圣先师:至:最。旧时特指孔子。如:《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论语导读读后感_608字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这本书里讲了许多人生道理,每个道理都有一个故事、一幅插图,图文并茂,令人更加能明易懂。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

书中还说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就是说学习要勤奋,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勤奋努力+方法+讲究=。也是说明勤奋是学习的首要因素,勤奋是精神,更是方法,要勤学、勤记、勤思。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要要勤奋学习。说得多好啊,我也要以这句话为我的座右铭,陪伴我今后的学习之路。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我也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

成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如:《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又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既一无所有,纵使大禹重生,亦当束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

成语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如:《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风,万法皆无,一无所有。”又如:如今凤姐儿一无所有,贾琏外头债务满身。——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六回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