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读后感作文大全1100字

本文包括天职与敬业读后感(1089字)、《活着》读后感(1118字)、读《一个人的冬天》有感优秀作文(1125字)、小说活着读后感(1140字)、《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128字)、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优秀作文(1091字)、干校六记读后感(1087字)、老舍自传读后感(1107字)等1100字左右的高中三年级读后感作文8篇,供您参阅。

天职与敬业读后感_1100字

拿到这本书时,心里在想:这肯定又是哪位名人的什么高深理论。按照一贯我的读书方式没有看任何人的评论,直接读了正文,本想随意翻翻应付一下就可以了,没想到竟一口气读到了底。正如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所言“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这也正是我在读《致加西亚的信》后所想说的第一句话。

全文大体意思是一个叫罗文的军人服从了一项危及生命的命令,不顾千辛万苦完成任务的过程。它的内容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其中没有提到而今时髦的要具有创新意识,没有提到要具有应变的能力,所透露出的却是些类似于“忠诚、服从”之类的内容,这些词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似乎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朦胧。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刻都在拿自己与这位军人作比较,每一次的比较都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这位军人的伟大。几次都把书放下,几次又从新拿了起来。尤其是罗文接受任务的这一段,我在想如果是我接受了这样一项任务,一项危到生命的任务,我所想到的也许会是:为什么只派我一个人去啊?如果我牺牲了该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切身利益的好处啊?让我安排好家里的一切再去行不行啊?但是,这位军人想到的只是“当一个人的荣誉甚至他的生命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我得一个人负责把信交到加西亚的手中,并且从他那里获得宝贵的情报。看到这一段我是多么的惊讶,接受这项任务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一个军人的职责,有的竟然是必须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念。这是多么的高尚!

由此使我想到,罗文是在那样战争的年代里,用一段时间毫无怨言的坚定不移的完成了一项及具危险的任务,而体现出他高尚的品格,得到了他应有的荣誉。而如今在我们这样和平繁荣的社会里,我想我的这一生都不会接受到什么危及生命的任务,但是作为我,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不禁自问我的职责是什么?我的动力是什么,我该怎样完成我的使命?于是我从头阅读了文章开头的评论。让我认识到我这个年轻的教师已经感染了职业病:懒散、抱怨…再这样继续下去,得到的不会是送给加西亚信后的喜悦与荣誉,只会是失败更失败,恶性循环。以前我经常对自己对学生说: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创新。并且注重培养自己与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现在我知道创新的意识固然重要,但是社会更需要的是一种敬业,爱岗,忠诚的道德精神。我的职业要求我必须尽我一生的力来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也许我不会有罗文那样惊险的经历,不会有他那么高的荣誉,但是,在我的努力下,当我看到学生从不会演唱到出色的演唱歌曲作品,看到学生有板有眼的学会我教的歌曲,舞蹈作品时,那也是我的成功,这就是我的动力。

通书读完,心灵得到阳光的照耀,变的明亮、通透了许多。

成语坚定不移:移:改变,变动。稳定坚强,毫不动摇。如:《资治通鉴·唐记·文宗开成五年》:“推心委任,坚定不移,则天下何忧不理哉!”又如:他们走得很慢,然而是坚定不移地向前走。——茹志娟《澄河边上》

成语千辛万苦: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如:元·张之翰《元日》:“千辛万苦都尝遍,只有吴淞水最甘。”又如:侨胞的金钱不是容易得到的,是由于他们胼手胝足,千辛万苦,省吃俭用,积累起来的。——邹韬奋《抗战以来·热烈爱国的千万侨胞》

《活着》读后感_1100字

那天晚上,我闲的没事,然后就拿起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活着》。起初,我很好奇,不知道那书里讲的是什么内容。我被迫无奈的翻开第一页,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无聊。所以,我就大概翻了一下,在我烦的时候,我无意中看见了“就这样他的儿子也就死了”。虽然,是几个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文字,但是我有一种感觉,一种非常想了解它的感觉。

终于找到了那页,找到了那也得开始部分开始看,起初,我只看了几句,我发现这个书上讲的和我所看的一个电视剧有一点相像,我就接着往下看,最后终于弄明白了,这部电视剧原来就是这本小说,这时,似乎有一种力量在驱使着我更深一次的了解他它。

那本小说,讲的是叫徐富贵的人的一生,从青年到老年他的家庭的变化及其他周围人群之间发生的故事。

当我读到“他儿子为了献血,也被活活的抽死了,当他的父亲(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徐富贵)得知此消息后,非常伤心,伤心过度像是精神不正常的,在自己儿子坟边,给自己儿子跳最后一次秧歌”时,我心里有一种感觉,一种从心里激发出的同情。我想,这种情景如果换作是谁,谁都不会好过,谁都会心里难过甚至伤心过度而失常。真的,他虽然只是本小说,但是他反映了解放前后去穷苦人民生活的状况却是现实的。但是也有人会说,每个人都会有不愉快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只是他的多一些罢了。其实,这样也可以,但老天又为何的那样不公平呢!为何把许许多多的厄运同时抛散在一个人身上呢?那样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只有有钱的人才能幸福,但事实上,钱并不是万能的。

每个人开始来到这个世界上,有欢笑,也有泪水。凭什么在那个时候贫苦任的泪水就要比富有人的泪水流的多些。

我们也需要公平,我们也需要幸福,因为我们也是人啊!

徐富贵的一生,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想象的,在他中年时期,由于他自己,他的家庭因种种原因遭受变迁,接二连三的,他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相继去世,最后只剩下他和她的外孙子孤独终老。从一个风风光光的青年到孤苦伶仃的老头,时代的变迁,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越来越好,但是主人公,却恰恰相反。

人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坎坷,怎能获得希望。

可爱的人间,他总有幸福,只要你又勇气去寻找。

公平公正是每个人都期盼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权利说:“我们也需要公平的。”人的一生艰难而坎坷,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去观察就一定会有收获,但是社会又为何是这样的呢?

活在世上,快乐也好,痛苦也罢,都会随之远去,而徐富贵正是给了我们一个范本。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了!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要有自己的风格,活出自己的风采,活得精彩!

成语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又如:满屋子的手都拱起来,膝关节和腿关节接二连三地屈折,仿佛就要蹲了下去似的。——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成语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陈设兵卫,自王宫起,直至光家之门,街衢皆满,接连不断。”又如:只见人烟辏集,作买作卖,接连不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一回

读《一个人的冬天》有感_1100字

假期间,我阅读了一本有趣的书——《一个人的冬天》,它是获得美国纽伯瑞文学奖、被评为美国100年来最优秀的50部青少年图书之一的《手斧男孩》系列中的一本。讲述了主人公布莱恩在原始森林的冬天里,没有食物、没有御寒的衣服、没有保暖的房子,但他像原始人一样自己制造各种工具好衣服,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的故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得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和技巧,还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布莱恩虽然只有13岁,但他非常能干,仅仅依靠一把手斧,就造出了弓、长矛等打猎的武器,又用兔皮、驼鹿皮缝制成连指手套、兔皮背心、驼鹿皮外套、鹿皮靴子、雪地鞋等防寒衣物,真是了不起。

布莱恩所处的原始森林是在北方,冬天非常寒冷,大雪封门,湖里冰冻三尺,有次,他撒尿时,尿液还没有落地就变成了冰,落到地上就摔碎了。如此寒冷,让我这个生长在南方的人觉得简直难以想象。

布莱恩在森林里学会了和一些动物友好相处,这对他非常有用。他有一个“邻居”——臭鼬贝蒂,他经常把自己煮的肉块分一点给它吃,久而久之,他们成了朋友。有一次,一头巨大的黑熊闯入了布莱恩的棚屋里来,横冲直撞,把棚屋撞得乱七八糟,面目全非,还准备攻击布莱恩,就在布莱恩危在旦夕的时刻,贝蒂挺身而出,把满腔愤怒的臭屁全部喷射在熊脸上,把熊臭得在地上不停的翻滚,最后落荒而逃。真是有趣极了,看得我都快笑死了。

冬天里,布莱恩的食物主要靠打猎。有一次,布莱恩遇到了一头雄鹿,他先躲在树丛中,然后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的慢慢向雄鹿靠近,他抓住最佳时机,抬起他的大弓,用力拉开,瞄准、放箭!箭像闪电般射向雄鹿,深深的刺进雄鹿的身体里。这是雄鹿像布莱恩奔来,想要攻击他,布莱恩又投出了一杆长矛,给了它致命的一击,结束了它的生命。整个过程真是惊险极了。这次打猎,布莱恩获取了许多鹿肉,够他吃好长时间的了,布莱恩还用它的皮做了件“皮大衣”,暖和极了。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在困难和危险的时候,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恐惧,冷静的思考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还有在森林里要学会和动物们交朋友,在关键时候它们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从布捞恩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在不利的环境中努力地去寻找有利的条件,在危险中学会自救,学会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这非常有用。

一个人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艰苦、磨难,乃至于意想不到的灾难。然而,如果你不被这些挫折击垮,你就会变得坚强,战胜挫折,你就会不断变得强大起来,取得非凡的成就。我们只要不怕这些磨难,就会尝到成功的滋味。我告诉你一个我领悟到的变强的方法:阴影只是一条纸龙!你别看它青面獠牙,坚不可摧,其实,只要你克服畏惧心理,它就弱不禁风。你只要牢牢记住这句话,你就能够像布莱恩一样尝到成功的滋味。

成语乱七八糟:形容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如: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里的图书字画,家伙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洁,不象公坊以前乱七八糟的样子了,这是霞郎的成绩。”又如:琴弹得乱七八糟,可是她的嗓子怪清亮的。——老舍《二马》四

成语落荒而逃: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玄德望见‘地公将军’旗号,飞马赶来,张宝落荒而走。”又如:他们根本不是对手,只好落荒而逃。

小说活着读后感_1100字

一、读余华的《活着》让我回忆起童年,想起老一辈的苦涩人生。虽然他的文字写的是那样的平淡,但是却感到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让你读着,想笑却笑不出,只想哭。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过那些动荡不安,但是我们这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却是听着那些故事长大的一代人,所以看《活着》就感到很熟悉,不陌生,甚至就像回到小时奶奶讲的事情一样亲切。

曾记得小时候总是吃不饱,玉米和红薯是我们的主要粮食。难得吃一顿白面馍,吃得连手中的馍渣都舔净,如果吃一次白面条,饭后那碗干净得就不用洗了。但是必竟那时我们的社会已经稳定,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后来就又过起了天天吃白面,经常吃些鸡蛋和肉的生活,所以以前的生活离我们是越来越远。远得我们有些忘本。只有在我们有时把剩馍头扔了,剩饭倒掉了,才会听到老年人对我们的吵嚷"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像话,还是在前些年让你们吃没有的吃,饿得吃树皮,才不这样乱糟蹋粮食啊!"依稀记得那时的我们总是顶嘴说:"啊呀!现在可是不一样了,都改革开放了,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忆苦思甜呢".渐渐的,就是父母他们也不再吵我们了,因为我们的生活确实是好起来了。以前离我们更远了,远得很少有人再想起来!

我们不愿意回忆往事,是因为有些苦我们经历过。我们想把那些不高兴的事情忘掉,但历史是不可以抹杀的,我们越想忘怀的事情,越会发现那些事情在眼前直晃。怎么能够记不得整年没有新衣服穿的岁月啊,一年到头的捡姨妈们穿下的衣服,又肥又大的,只看见衣服看不见人,整个的一个大水桶似的,哪里有什么少女身材啊!虽然如此,但是我们觉得那时的人还是满纯真热情的,邻里乡里的觉得很亲,现在却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陌生。那远远的过去就使我们有种淡淡的怀念。不过谁也不愿意再过以前的生活却是真的。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这是福贵老人说的话。也是对整个社会做人的一个总结。真是简明扼要。可是现在社会上就是这样的人多,你看看到时处说的是什么?谁谁是骗子,谁又挪用了公款,真是大偷小偷,偷了公家偷个人;还有的就是什么情人了,二奶三奶之类的,不都是这样的人吗?不过现在人人都见怪不怪了,这种事情就成了一种现象。成了一种现象啊!真值得人深思。

社会进步过程中,看来是免不了要出现一些不良现象的。浪费成风的现象就像古人所说: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不改旧家风。人人都是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啊!不过好在这只是一阵风,刮过去就平息了。现在不是到处提倡节俭吗?我想那些不良现象也会渐渐平息,成为一阵风很快的刮过去。在物质充实的今天,让我们的精神也充实起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人们生活更加幸福!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活着》给了我这样一种启迪。

成语忆苦思甜:回忆过去的苦难,回想今天的幸福生活。如: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忆苦思甜当然要搞,但只搞忆苦思甜就不够了,要研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战士的政治觉悟。”又如:现身说法,生动具体,忆苦思甜,诱人深思。——李欣《老生常谈·编村史》

成语一年到头:整年,从头到尾经过。如: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我两个又是养家经纪人,一年到头,没几时住在家里。”又如:她一年到头都不回家。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_1100字

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中国》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

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

成语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九回:“相形之下,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紧走也不好,慢走也不好,不紧不慢也不好;不知怎样才好!”又如:老人不紧不慢地说……

成语文不对题:文章里的意思跟题目对不上。指人说话或写文章不能针对主题。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名人和名言》:“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实是文不对题的。”又如:她睡梦中常说英语——有时文不对题的使人发笑。——冰心《我的学生》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_1100字

今天,我们学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它使我感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军民的懦弱,更可恶的就是那无耻的英法联军!

圆明园是我国清朝时期有屈一指的皇家御苑,皇帝的别墅。到乾隆时代还大加扩建,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不计其数,托资庞大。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是大有来头,价值连城。圆明园占地三百二十公顷,大致分三部分:圆明园,长着国和万春图,里面的园更是多不胜数。园内的风景犹如仙境,如诗如画。圆明园集合中外各地名胜,精华于一身,在园里走一趟,可谓是赏心悦目。

可惜好景不长,如此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挑起了侵略者的狼子野心。1860年,英法两国狼狈为奸,一举入侵圆明园,虽说我们中国人多势众,但始终敌不过洋鬼子的铁枪火炮。没有先进武器的我们,只好眼睁睁看着中华建筑的瑰宝被侵略者毁于一旦。歹毒的侵略者,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为了毁灭证据,就下命令将圆明园烧毁。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似乎在痛苦地呻吟:“救命啊!我要被烧焦了。“我突然感到极为心痛,极为气愤。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愤愤不平。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我痛斥这黑暗的清政府。

历史与现实双重证明,弱肉强食不只是自然界的生存规律,也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潜规则。民主与和平这些文明的思想只是人类最纯粹的善意追求,在国家经济利益、政治权力面前它显得异常地苍白。否则,美国就不会以“世界警察”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东讨西伐,就不会出现以一已的力量颠覆伊拉克、镇压南联盟、打击阿富汗等等强权国际政治事件。同理,一个半世纪前圆明园燃起的熊熊烈人,留给中华民族的是血的教训!

圆明园,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与衰败。《圆明园》,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假借文明的名义,强盗们点燃的野蛮大火烧尽了一座举世无双的世界建筑瑰宝。然而,野蛮的大火烧不尽她的华贵,在大英博物馆和法国丹枫白露城里,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她散发的艺术气质。野蛮的大火同样烧不尽一个民族对她的追思,因为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屈辱历史的一段见证上,它的残垣断壁,仿佛在对人们诉说他辉煌的过去,又好像在向人们诉说洋人的残暴行径。它的毁灭在我国文化史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英法联军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呢?原因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要是当时我们强大,他们能敢吗?所以落后就得挨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劳,不让祖国再受蹂躏,让祖国永远列强国之首!

因此,我们要铭记一句话:莫忘国耻,振兴中华!

成语振兴中华:原为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的挽救国家危亡的口号。现指奋发图强,使祖国更加繁荣强大。如:孙中山《兴中会章程》:“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成语愤愤不平: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如:《汉书·刘据传》:“太子进则不得见,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唐·许嵩《建康实录》:“自尔愤愤不平,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又如:王子成父诸人,俱愤愤不平,请于桓公,欲劫鲁侯,以报曹沫之辱。——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干校六记读后感_1100字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讲到《干校六记》,激起了阅读的好奇心。

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阅历还没丰富到心如止水的境界,向来不喜欢散文。之前虽然也读过杨绛先生的著作《我们仨》、小说《洗澡》《洗澡之后》。但是相较而言,散文《干校六记》是给我印象很深的。

《我们仨》充满了家庭的温馨,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更像是三个互相依偎取暖的人儿围成的圈儿。《洗澡》在我看的那本宣传语写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官场现形记》”我觉得非常不准确,她的语言更为平和,只是用近乎平淡的语言讲述一群知识分子在经历一段特殊的政治风暴时,所作出的反应。同时《洗澡之后》又刻意去完成一个结局,一个经历大苦难之后,给人一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皆大欢喜的结局,真能如此吗?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上在经历如此巨大的灾难之后还能回到一起,和爱人携手共赴美好生活,还能释然吗?这可能是为了安慰人心吧!

《干校六记》记述了1970——1972年间,杨绛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零的感受”,作者用温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为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画一幅意味深长的剪影。

这里面提到和杨绛先生一样的一群知识分子与农民的交往,他们被下放劳动不免与农民接触。无论是种的白薯,好几垄一夜间全偷光;还种的树苗,被他们拔去,又在集市上出售。他们之间总是隔着一个鸿沟,不能沟通。但是杨绛先生表现出了“理解之同情”没有怨恨,抱怨,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怜悯,是宽容,接受,以一种隐忍做着持久的坚持。没有办法改变环境却试着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冒着巨大的危险去找默存,写的虽平淡,有几分戏谑想来去令人震颤,这是爱情,相濡以沫的感情。

在一个大背景下,作者的家也几近破碎,女婿的自杀,写的也是淡然,却像是平静的湖面,内里不知几番翻江倒海。然而不论是学识教养还是这个背景的压抑,他们都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甚至没有一场号啕的痛哭。这是一种怎样的耐力,这段历史到底摧毁了多少人!

这段历史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不愿被提及的一段,抗日战争中我们也经历了莫大的苦难,但是我们仍愿意大书特书来赞扬我们这个民族的坚毅。这个经历无数苦难的民族却始终是无法承认,或者说是更加坦然去承认这个错误,这个民族的劣根性的一次全面爆发所摧毁的应时刻遵守的传统美好,是我们不堪和不忍回首的。但是只有正视过去才能全面认识我们这个民族,才能看到未来。

对于这段历史读的比较少,有机会要找一些纪实散文和小说来读,历史远比历史教科书上告诉我们的丰富和精彩的多。

最后写上胡乔木先生对此书脍炙人口的十六字评价:“悱恻缠绵,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句句真话。”

成语意味深长: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如: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又如: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第七》

成语翻江倒海:原形容雨势大,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如:唐·李筌《太白阴经·祭风伯文》:“鼓怒而走石飞沙,翻江倒海。”宋·陆游《夜宿阳山矶》诗:“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又如:且说薛姨妈家中被金桂搅得翻江倒海,看见婆子回来,说起岫烟的事,宝钗母女二人不免滴下泪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回

老舍自传读后感_1100字

老舍先生的童年并不是像我们现代的孩子那样幸福,无忧无虑,丰衣足食。

但也正因为有了艰苦的童年,有了对人生的不一样的感受和认识,才有了这位伟大的作家。给老舍先生在人生道路的影响的是老舍先生的母亲。老舍先生父亲死的时候,老舍才只有一岁半,他还有不到十岁的哥哥,姐姐也只有十二三岁,全家的生活全靠老舍的母亲一个人,为了他们的衣食,他的母亲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的衣裳,作者曾写道说:“在我记忆中,她的手终年十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一两大绿瓦盒。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她也给洗的雪白,晚间,他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他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的清清爽爽。”从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母亲勤劳、纯朴的赞美。从文章中的小细节也可以看出母亲对待事情一丝不苟的态度也表现出母亲对屠户们的感恩,不管怎样,他们也为作者的母亲送去活计,补贴了一些家用,所以母亲并不应为衣服脏而敷衍了事,而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把它洗的雪白,作者赞美她母亲心地很善良,懂得回报。可作者还写道:“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务鸡鸭,我们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和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十开着的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这位母亲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呀!为了孩子她是多么的坚强呀!但这不仅仅是一为母亲身上具有的爱,也是没个母亲都有这份爱,这份爱不需要理由,不需要条件,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是最纯洁美好的不含任何瑕疵。世上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心都给孩子。文章中也有这段话: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我的真正教师,把性格转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是生命的教育。对于父母的辛劳我们要学会感恩,作者的这篇文章是对母亲的赞美,对母亲的爱,也对母亲爱的感恩。“感恩”这个词每个人都听过,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父母对我们的爱护,疼爱,我们要对父母心存感恩;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培养,我们要对老师心存感恩……很多帮助我们的人。现在有很多人因为工作忙,都很少回家看望父母,都是用钱去“感恩”,可这并不是对父母的感恩,父母不需要这些,他们希望可以看见你们开开心心地和他们聊天,谈谈往事,这才是感恩,感恩有时是最简单的是,一个微笑,一声谢谢,一个善意的举动……都只是举手之劳只要心存感激,做起来并不难。我们没个人都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面对生活,无论处在多么困难的环境中,也会觉得有希望。

成语丰衣足食:丰衣足食[fēng yī zú shí],意指衣食充足。形容生活富裕。语出唐·齐己〈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源]唐·齐己〈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据《全唐诗·卷八四六·齐己》引)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典故]丰衣足食,是生活富裕,不虞匮乏的意思。一般人在生活上,莫不以丰衣足食为生活目标,但齐己是一位出家的和尚,所以对生活上的要求,自然是清心寡欲而与世俗之人不同。齐己在〈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中,即期许小师父在参禅礼佛的过程中,主要是开启潜藏於内心的佛性,以体悟人生。为了求并体现这种体悟,齐己提示小师父应放弃外在丰衣足食的追求,方能有所成就。後来“丰衣足食”就一直沿用下来,用以形容生活富裕。

成语一丝不苟:一丝不苟[yī sī bù gǒu],意指一丝,一点点。苟,随便、草率。“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语或本《周礼·地官·大司徒》。[源]《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典故]“一丝不苟”的“苟”有轻率、随便的意思。所以“一丝不苟”是在形容一个人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的意思。有许多和“不苟”组合而成的词语,如:“不苟言笑”、“不苟言谈”、“方正不苟”、“临财不苟”等等,都在指对事不轻忽、不随便。推究“不苟”一词,早就出现在《周礼·地官·大司徒》,是指对人民的十二种教化方法之一。古圣先王认为如果可以让人民在祭祀时能够养成恭敬的态度,对往者尊崇敬谨,则在面对在生的亲人时,一定“不苟”,意思即是不会轻率随便。为了强调语义,可在不苟前加上“一丝”,也就是“一点点都不马虎”的意思。“一丝不苟”这句成语,当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用来形容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