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死亡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讨论死亡的。死是个不吉利的字眼,虽然当皇帝的可以为自己修坟墓修上几千年,但在主流文化中,却避讳谈论“死”这个字。

早先,人们是希望长生不老的,后来才明白,死亡对人类来讲,是不可抗拒的。渴望死后复活或是认为死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仍有各种需要。中外民族则是一致的,给私人陪葬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品,就是证明。只是到了近代,给死人厚葬,是做给活人看的,就不是为了死人了。

对死亡的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当年孔老夫子讲:未知生,焉知死。他老人家是主张活在当下,做好生的事情。当然,他老人家也讲过:敬鬼神而远之。所以,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思维方式,当然不是无神论的主张,但不谈死亡,不谈鬼神,只注意今生今世,倒也非常实在。不敢说孔子的思想完全影响了国人的思维,虽然他去世后,也还有另一种声音,但是由于千年来,文化传统上对死亡问题的回避一直深入到民间。怎么看待死亡,每个人,也确实需要一定的心理认识,因为这是迟早的事情。自然法则,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特别对那些身患癌症或其他不治之症,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站的人,是确实需要心理准备的。

哲学观点对死亡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当属庄子。庄老先生晚生于孔老先生,大约和孟子同时代。有一个有名的故事,现摘录于下: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安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行为,是寓言故事的夸张还是事实,当然已无法考证。敲盆唱歌不可为,国度悲伤也不可实行。亲人亡去,表达悲伤,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我所欣赏的,是庄子对死亡的看法。生命本来生于自然,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方式及结果,我们不能确定何时来,当然也就无法判断每一个生命何时去。当一个生命停止时,物质已经改变了运动的方式,生命仍存在于宇宙中,来源于大荒,也去于大荒,我们感叹的是造化的神奇。我非常同意曾经看过的一篇短文中的观点,作者认为在生命的句号之前应加一个逗号。我们应当停下来思考一下,如何面对死亡。

对死亡的恐惧,是生命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生命的基因赖以延续的保证。如果没有这个本能,生命就不可能在自然界繁衍,之所以繁衍到今天,所有具有生命的生物体,都有规避死亡,保护自己,繁衍生息的本能。人是尊敬生命的生物,在生存的发展中,只有人类统治了地球,而且正在向外星球扩展。所以,人们大可不必为了自己怕死而自卑,从生物学意义上讲,人人都是怕死的,只有对死亡的焦虑情绪,才能调动起人类最大的才智与能量,去与自然界及人类自己较量,才能战胜对手,保存自己。从古至今,多少英雄壮举,皆因于此,至于人类集体中的个体的人,如何面对死亡则要看当时所处环境如何影响了生命的选择。

生命本身有意义吗?生命的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生命的存在如同大自然中任何一件物体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生命的意义是生存过程中自我赋予与认同的,生命被赋予意义,可以使人存在得更加辉煌,也可以使自我心理更加坚强。

基于以上所述理由,我们应当尊敬死亡,尊敬死亡就像尊敬生命一样,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生者对死者要尊重,对死者或者将要死亡的人更要尊重。这个过程,也是人对自己的尊重。人类的死亡既然回避不了,对死亡的尊敬也是必然的。

一是老死 人类在生存过程当中,作为个体的生命,寿命长短是不一致的。社会学的统计是个大概数,它并不能提供个人生命的准确时间依据。但就目前来说,60岁以后,进入老年,各种疾病增多,最后寿终正寝,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老人的心态必须平和,不管是穷是富,子女是否成才,作为一个老年人,都应当保持不愤世嫉俗,不攀比争强,甘心吃自己碗里的饭,只要衣食足且三餐清淡,利于健康,就一好百好了。当然,如果能发挥余热,或能管理大企业财团,或能手握权柄,呼风唤雨,都可以为之。但切莫忘记,自然法则对任何人都无例外,要保持平常心,一步一步走向终点。生命是和谐的,心情是坦然的,死亡也就是自然的,需要停止呼吸的那一刻,会自然到来。

二是患了不治之症 虽英雄壮志,但也只能卧于三尺床榻之上,经受疾病的煎熬,经受心灵与肉体的痛苦,等待死亡那一刻的到来。此种过程,对于死者,除肉体痛苦外,莫难过于心情之煎熬。在心理学上讲,人患不治之症,是一种应激事件,如何对待,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般的心理过程,大致分如下几个阶段:

一是否认期。会不相信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于是反复就诊求证,此时患者亲人也会有类似心理。这种心理,尚属正常范围。

二是抗争期。当疾病被证明诊断无误后,家人和患者会不惜一切力量,抱一线希望,努力治疗。

三是接受期。在治疗阶段,多数有反复,家中经济状况一般来讲会明显下降,患者及亲属会慢慢接受治疗不好的现实,从疾病本身发展去考虑,死亡被提上议事日程。

四是等待期。治疗转向提高生存质量,等待死亡的到来。

谈到死亡,不能不谈到自杀和安乐死 因为这是除病死之外的死亡原因之一。自杀的原因是复杂的,人与动物都有这种行为,应列入非正常死亡之列,是社会和家庭、个人都需要避免的事情。

安乐死,是当前世界讨论的热门问题。实际上,安乐死是应该尊重的,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是令人尊敬的死亡:

一是脑死亡的病人。现代医学证明,大脑无生物电活动,患者无任何个人意识及思维活动,应当由他的直系亲属决定是生存还是死亡。

二是思维健全,但自己决意死亡。我个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标准:

(a)完全无生活能力,不能对自己的生存哪怕有基本的功能,而且患者感到了内心的痛苦。

(b)有基本的生活能力,现代医学证明视为不治之症,生存每一秒都存在巨大痛苦。患者不能耐受。

这两种情况,应当有心理医师的帮助,确认患者的思维是清晰的、符合逻辑的,且无精神疾患及心理障碍的,是为他人着想的,才是令人尊敬的死亡。

死亡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就需要坦然对待之,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珍惜生命的存在,过好每一天。让生命发挥出灿烂的光彩,内心和谐坦荡,死亡的到来,就自然而然了。让我们尊敬生命,同时也尊敬死亡,以自己的生存之不易,体验他人的生存之艰难,以个人对死亡的恐惧,体验他人生命的宝贵,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减轻人类的心灵和躯体的痛苦。适应生命,为医者,善也在此。

分类标签: 养生 死亡 生命 自己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