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调节与中医养生保健

健康长寿问题,是每一个人都应关心的问题。现在有些人,可能是工作上的精英,但在养生方面却属“健盲”,或者说对养生之道不太懂,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炎等慢性病的理解和认识上有很多误E。长久下来,势必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形”的问题,人们还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人作为地球上进化得最高级的生命体,应该适当了解自己的生命规律,不要过度使用。大脑、脏腑、四肢用多了,就会劳损;反过来,哪个器官有病就应减轻其负担,肝脏有病就应减轻肝脏的负担,心脏有病就应减轻心脏的负担,这叫做分流减负。现在我们在认识上往往有些误区,如胃有病,就常吃一些稀的、易消化的食物,结果造成胃加班加点工作,反而增加了胃的负担。正确的做法是,可以让口腔多做工作,常吃干的,多咀嚼,这样,可以减轻胃的负担。长期按照器官的功能状态去使用,器官就不会受到损耗。

一般来说,肝脏的功能、肾脏的功能,每隔10年要降低10%。50年前,我学西医的时候,教材中讲到:脂肪肝一肝硬化一死亡,就这么危险,可是现在脂肪肝比例相当高,已经成为威胁生命的十大因素之一。吃饭吃得很快,血糖就会升高;相反吃得比较慢,细细咀嚼,血脂就会下降,饭后再活动活动,就不容易造成脂肪的积存。南方有句俗语“催工不催饭”,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年轻人出现高血压,心率异常,往往是脂肪肝的结果。因为堆积了过多的脂肪,肝脏调节糖的能力就弱了,血液里的糖就不能及时供应。大脑发现血糖低了,便会调动身体升高血糖的机制。升高血糖的机制大概有6个,包括肾上腺素、肾上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交感神经、o细胞胰岛素,而降低血糖的机制只有p细胞胰岛素。有这么多升高血糖的机制,身体便会根据需要自动地升高血糖,为什么呢?因为血糖是能源,相当于锅炉房烧的煤,没有煤,屋子里就不暖和。血液里没有足够的糖供应,各个组织就难以实现它们的功能。

糖尿病的危险在于心脑血管病,而心脑血管病、肾脏疾患及脚趾坏疽等都是由低血糖引起的,所以说糖尿病人的危险在于低血糖。20年前,国外的糖尿病人就知道带胸卡,上面写着:“我是糖尿病患者,如果一旦昏迷了,请把我口袋里的糖放在我嘴里。”1959年,日本人开始观察注射胰岛素的病人一年来眼底的动脉硬化、玻璃样变等发展情况,也就是血糖造成的血管病变情况。因为血糖一低,大脑就得调动升高血糖的机制,一天几次,经历几年以后,就出现了眼底、肾脏以及心脑血管的问题,所以应尽量避免低血糖。不要认为老年人这也高、那也高就不好,血压、血糖都不是敌人,它之所以升高是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充分的能量供应,因而不要将其降得过低。这些观念很重要,需要普及。

我在1958年做过一次实验,对50位糖尿病人,每人给一块消毒的海绵,让其嚼半个小时吐掉,结果显示所有人血糖、血脂都下降了,文章后来发表在1961的《中华内科》杂志上。这说明只要能很好地咀嚼,本身就可以降低血脂、血糖。咀嚼可以使腮腺活动增强,使唾液分泌增多。唾液能够使伤口愈合,而伤口愈合的重要因素是上皮生长因子,咀嚼对神经生长因子的生成有很大好处。咀嚼除了有以上一些功能,还可以固齿、美容、健脑。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自身抗体品种就增多了,如类风湿因子、抗核酸抗体等等,这是免疫功能识别能力差的结果。为什么免疫病那么多呢?因为:一、乱用药,药物本身就可以变成半抗原;二、年龄大了以后,胃酸减少,吃得很多,蛋白质分解不完全,就成为半抗原,如果再接触病毒,都可以成为半抗原。我在西医院工作了30年,在研究院20年。在北大人民医院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要是能吃药就别打针,能肌肉注射就不要静脉注射,当时觉得怎么那么保守呢?现在看来是对的。现在这种医生少了,大家都愿意赚钱。我从养生的角度告诉大家,不要误以为医生必须开药,必须要求病人非打针不可。

“脑为元神之府”,大脑的供血、供氧情况直接标志着人的健康和衰老状况。对大脑的保健要有科学的方法,健步行走是把下肢的血液有效地泵到大脑的一个必要手段。应进行适当的运动,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避免形逸而志劳。

老年人大脑的保健很重要。别的动物通常四肢着地,大脑在前。人站立行走,头在最高处,距离地更远,心脏泵出的血要克服地心引力,流到大脑,使大脑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因此,大脑的供血、供氧情况直接标志着人的健康和衰老状况。人老了,走路蹒跚,腿没劲了,说明这个人就快不行了,因为健步行走是把下肢的血液有效地泵到大脑的一个必要手段。现代人走路少了,上下班都坐车,这对健康并没有利。实际上人老腿先老,腿有没有劲很重要。感冒了,咳嗽了,一泡脚就好了;脚和上呼吸道有关系,着凉了就咳嗽。大脑长期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缺糖的状态,身体就会走下坡路。老年人如果走路不方便,可以在家扶着桌子抬抬脚后跟,抬脚后跟可促使腓长肌收缩,把下肢的血液有效地输到上面去,从而保证大脑的血液供应。

使用大脑要讲究科学。我过去有时候一天写七八千字,如果写不出来,就去睡觉。现在年龄大了,基本上不写长篇大论的东西,只把各个方面的知识分几条线,捋一捋就行了。大脑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有决定意义的。老年性痴呆,除了国外的所谓蛋白质代谢因素之外,大部分是血管引起的,做脑CT可以发现腔隙性脑梗塞不少。有人说用抗菌药、打吊针,我认为是被动的,至于它的害处就不说了。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多活动活动腿脚,并注意咀嚼,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大脑的退化终归会比别人晚上几年,这就是血流、血糖、血氧的供应充足的结果。保护大脑,还须注意不要生气,老年人一生气,有可能造成脑血管破裂。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中医最重视气血,气行则血行。气血津液,气是第一位的,气的调和很重要。动脉是心脏动力,静脉的动力依靠人体的运动,如果长久不运动,静脉里的营养及氧分被排走,回流的却是废气、脏东西,那怎么能行呢?疲劳往往是静脉血的代谢氧降低的结果,所以帮助静脉的回流,应该成为一个大问题,光靠推动心脏的挤压是不够的。现在生活方式导致的现代病、城市病、文明病、工业病就是因为用脑过多、身体动得不够,是形逸而志劳了。

关于精神调养方面,人要经得起委屈、挫折。我们这些人经历过抗日战争,当过亡国奴,去过干校,蹲过牛棚,所以能够把事情看得开一些,把名利看得自然和淡泊一些。章太炎先生说过“名医是病人对他的信仰”,名医的名不是广告推出来的,而是病人的实际感受。病被治好了,病人自然对医生就有一种信赖。我们现在搞RCG,做对照组的时候发现有安慰剂的现象。这种现象奇怪得很,比如说,用颜色、形状和实际药品差不多的假药治疗,居然效果也挺好,有效率达37%。这说明如果病人信赖医生,对治疗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医生应注意自己的医风、医德。如果为了发财,是不能当医生的。如果医生很端正,病人就会对其产生信赖,这个心理因素不可忽视。人们的健康绝不仅是物理化学的东西,一定还有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

孔子认为,有大德者寿。一个人的德性高,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就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处在一个积极的地位,就会长寿。一个人经常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对人体脏腑功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七情不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此外,“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老年人也应有性生活,这对防老有好处。对于丧偶的老年人,有再婚的想法,儿女应当支持。孙思邈在《医心方》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国外也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谐的夫妻生活可以防止很多疾病,并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使人的生命力、创造力得到比较好的发挥,因此,要正确指导中老年人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克服过去的封建思想。

养生并不仅仅是医学的一部分,恰恰是医学的指导思想。在医学科普方面,不单是给人们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给人们一种思想理念。如果把具体办法背后的科学道理讲出来,人们得到了以后,可以举一反三。大众对医学的认识提高了,就不会再迷信药物。做好健康宣传事业也应有正确的思想方针。

20世纪末,UNDP世界银行评价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志有三:第一是人的健康长寿;第二是受教育的机会;第三是人均收入。这是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三把尺子。为什么把人的健康长寿放在第一位呢?养生并不仅仅是医学的一部分,恰恰是医学的指导思想。这个观念可能有的医生也不能接受,因为我们培养的都是专科分化的医生。到上世纪末,WHO说,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因素占8%,这几项加在一起为40%,其余的60%就是我们自己。

现在科学界有三个前沿,第一,哲学的前沿是实践论,医学的根本是实践问题,而实践是功能目标动力学的实践。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复,过去存在的问题既往不咎,但应认识到病因问题往往是微生态问题,病理不见得就是坏的。例如咳嗽,如果十声才咳出一口痰,那么,帮助他两声咳出一口痰,是有好处的。这是在没有完成任务时正反馈的放大反应,中医叫“旺气”,怎么办呢?“求其求也”,看旺气背后是何情况,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这样的观念如果大家能够慢慢接受就很有意义了。第二,英国的《自然》杂志的总编到中国访问的提到,21世纪科学前沿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也就是生命科学的信息调节问题——·生物信息学。第三,医学的前沿就是健康医学,希望你们的杂志能够灌输健康生态医学。关于创办养生刊物,我觉得还是应该雅俗共赏。建议你们的杂志每期都有一篇重头文章,对读者群有影响,引导读者,而不是迎合读者。在医学科普方面,不仅仅是给人们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给人们一种思想。如果每期杂志有一两篇有深刻思想的文章,人们就会有很大的收获,认识上就会有所提高。比如“非典”预防,如果光说如何防治,而不把背后的道理讲出来,人们一看而过,就不可能举一反三。如果大众对医学的认识提高了,就不会再迷信药物。所以,做好健康宣传事业也应有正确的思想方针。

分类标签: 养生 血糖 大脑 如果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