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防治

分布与为害:玉米褐斑病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对产量影响很大。由玉米节壶菌引起,局部为害严重。
症状:病菌侵染叶片、叶鞘及茎秆。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红褐色,小病斑有时汇成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适宜的环境条件即可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必须在叶面或叶鞘有水的情况下才能游动,当气温适宜时,即可侵入表皮。七八月份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发病;密度过大,田间郁蔽,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收获后彻底消除病残组织,并深翻土壤,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及时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长,以提高抗病力。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
2.药剂防治:以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每亩用药100克加水50千克叶面喷雾。

分类标签: 叶鞘 发病 游动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