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区域站关于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建议

2012年7月6日 一大早,河北省玉田县虹桥镇董家铺村村民许庆全手里拿着玉米病株病叶急匆匆来到站里,反映他家三亩多的玉米出现了很严重的病害,却不知道是什么病害。区域站站长崔胜及其他农技人员一起进行了诊断,结合农户反映的情况,确认该户种植的玉米发生了黑粉病。 崔站长向农户详细讲解了玉米黑粉病及其它玉米拔节期常见病虫害的发病原因、症状等,并针对玉米黑粉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黑穗病,农民俗称灰包、乌霉,是我国玉米产区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危害症状:玉米黑粉病虽属局部侵染性病害,但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间皆可发生。

  一般苗期发病较少,抽穗后发病迅速增多。植株地上部幼嫩的茎、叶、雄花序、果穗乃至气生根均可受害,受害组织因受病原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薄膜,后转呈灰白色或灰黑色,病瘤成熟时外膜破裂,散出黑粉,此即为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冬孢子)。此为本病症状的最大特点。病瘤大小差异悬殊,通常在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似豆粒,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茎节、果穗上的病瘤似鸡蛋或拳头。同一植株上常多处生瘤,或同一部位多个病瘤聚集成堆。雄穗的小花染病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常数个聚成一堆;雌穗受害多见于上半部个别小花染病生瘤,其余仍能正常结籽;也有整个雌穗受侵染而不结实的。茎上的病瘤多生于茎节的腋芽;叶上的病瘤多生于叶片中肋两侧,细如豆粒,密集成串。病株茎杆多扭曲、矮小,早发病的植株果穗少而小,甚至不结穗。本病能侵染植株任何幼嫩部位而形成肿瘤并散出黑粉,这与玉米丝黑穗病仅侵染雌、雄穗并产生杂乱的黑色丝状物症状明显有别。

  发病条件 :一是土壤中病菌大量积累和带菌田的扩大;二是感病品种的种植;三是早播和出苗期的持续土壤低温气候为病 害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防治方法:

  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不同的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较 大,种植抗病品种是长期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引进品种要做好抗病试验,禁止未审先推。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适时播种,播种时深浅适宜,合理密植,促苗早发,培育壮苗,增强品种抗性,减少感染的机会,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使用,避免偏施氮肥,浇水要及时,特别是抽雄前后易感染期必须保证水分充足,及时防治玉米螟虫等害虫,人工去雄尽量不要造成大伤口,均可减轻病害。

  3、播前进行种子处理。须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药,以保证防治效果。应注意种衣剂的有效成分要含有烯唑醇、戊唑醇和三唑醇三种药剂之一。生产上播前用15%粉锈宁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4%。 4、拔除病株。玉米丝黑穗病的早期特异症状从幼苗3~4叶期即开始表现。随着叶龄的增加,症状特征愈明显,确诊率愈高。在苗期可结合间苗、定苗及中耕除草等剔除病苗、可疑苗。拔节至抽穗期,病菌黑粉未散落前拔除病株扫残。病株要深埋、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意丢放。 5、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每亩用15%粉锈宁150~200克,对水 50公斤 喷雾防治;或在玉米抽雄前用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1-2次,可减轻丝黑穗病的发生。在重病区在防治虫害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也能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

分类标签: 玉米 黑粉病 黑穗病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