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研究测验

美国心理学家H.哈茨霍恩及其同事于1928~1930年为研究儿童的品德性质与发展而设计的一套心理测量工具。简称CEIT。CEIT的实施是在学校儿童日常生活所熟悉的自然情境中进行的。它或按固定的课堂考查方式,或作为家庭作业的一部分,或在体育竞赛过程中出现,或通过聚会游戏而实现。在测验过程中,除了规定一般的学校考试以外,儿童并没有感到自己正在受检查。另外,哈茨霍恩的所有测验作为细致标定的工具,都能提供客观的定量指标。

CEIT用于测量儿童的诚实性、自我控制和道德知识这3方面的品质,其中大部分是关于诚实性的测试。为此目的而编制的测验有两种。一种是如词汇、填词造句或算术推理之类的普通测验,这种测验先在课堂上施行,测验卷当时收回,然后将每份答卷复制下来,在下一次上课时再把卷子发还给学生,让他们按标准答案自己评分,将自己评分的答卷和原来答卷的复制本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儿童在自己评分时作了哪些改动。另一种测验则以不可能的成就为根据,例如在“圆圈之谜”的测验中,要求儿童闭着双眼,分别在不规则排列的10个小圆圈中画上一个符号。通过控制性的实验测定,如果排除偷看的话,3次试验准确画中的圆圈数不可能超过13个。这样,分数高于13的就可以作为偷看的证据。

有一些测试儿童自我控制的测验是以儿童坚持某一特定活动(如解决难题或读一段语法不合常规的文章)的时间长短为指标的。

道德知识的测验采用的是一种纸笔式的问卷,适于在团体中举行。大部分CEIT都具有较好的鉴别力,分数的个别差异很大,信度也基本上令人满意。可是, 儿童的反应却表现出境遇上的特殊性,即对同一品质(如诚实性或坚持性)在不同场合下所做的各种测验,其交互相关是很低的。由于在不同情境中儿童的兴趣和动机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这种特殊性是可以理解的,如擅长于学业的儿童就不一定关心体育竞赛的成绩。这种动机上的差异会使儿童的行为在两种不同场合下所进行的诚实性测验中表现出差异。另外,教师的影响也显然会在测验的结果中反映出来,如在教师甲办公室说谎的儿童,在教师乙的办公室中就未必说谎。CEIT的设计者在分析研究成果时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预料到后人也会强调情境的特殊性。但是,近来人们通过对CEIT的资料进行精细的统计分析,普遍认为这种测验更合适的模式应该包括一种普遍的诚实性因素和一种特殊的境遇成分,这样便可进一步提高测验的信度。

分类标签: 心理学 测验 儿童 诚实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