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常用缓和调补药。别名蜜草、国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根和根状茎(见图)。因味甜而得名,又因能解药毒,调和诸药有功,故号国老。

产地和性状

野生甘草生于干燥的钙质草原,栽培品产于中国的内蒙古、四川、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其中以河套地区的产品最佳。甘草根呈圆柱形,直径0.6~3.5厘米,长30~100厘米。外皮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和沟纹,质坚硬。横切面粗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明显的棕色形成层环,射线放射状,常见有裂隙。根状茎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部。味甘甜而特殊。同属植物胀果甘草G.inflata、光果甘草G.glabra等亦作甘草应用。

性味和功用

甘草味甘,性平。归脾、胃、心、肺经。功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心悸气短、咳嗽气喘、咽喉疼痛、筋脉挛痛、痈肿疮毒,并能缓解药物和食物的毒性。

成分和药理

甘草含多种三萜皂甙,总含量约6%~14%,其中主要是甘草甜素,约5%~12%,并分离出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甘草甙、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异甘草甙元、新甘草甙等。还含甘露醇、葡萄糖、蔗糖、苹果酸、桦木酸、天冬酰胺、烟酸等。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浸膏能减轻对咽喉黏膜的刺激,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有抗溃疡活性。甘草制剂和甘草甜素有镇咳祛痰、镇静、抗炎、抗菌和抗过敏等作用。

应用和禁忌

凡中气亏虚、健运失常、神疲倦怠、饮食不思、便溏泄泻者,常与党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茯苓等补中益气药配伍。思虑过度、心脾两伤、气血不足、健忘失眠者,可与人参、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等气血双补、养心安神药配伍。治气虚血少、心阳不振、心动悸而脉结代者,常用炙甘草配桂枝、党参、生地、阿胶等。治脏燥证多与小麦、大枣同用。甘草随证配伍还可用于寒热虚实各种咳嗽。甘草单味煎服,或与桔梗同用,治虚火上炎咽痛和肺痈。与白芍配伍,治挛急腹痛。与金银花、蒲公英等配伍,治痈疮肿毒初起。凡用大寒大热或峻猛药物而欲防偏时,多加用甘草以缓和药性和矫味。现代用甘草配乌贼骨、瓦楞子、白芨、延胡索等作粉剂服,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成药制剂甘草浸膏、甘草流浸膏常用于气管炎、咽喉炎等。煎服用量1.5~9克,解毒急救用量30~60克。入补益药多用炙甘草,其余用生甘草。

甘草与甘遂、芫花、大戟、海藻相反,禁止同用。湿重和中满患者忌用。长期大量服用,可致水肿和高血压。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