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常用利水渗湿药。别名茯灵、白茯苓、云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古人以其为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名。

产地和性状 

茯苓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云南出产的品质佳,习称云苓;安徽出产量大,习称安苓。茯苓个体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或黑褐色,有明显隆起的皱纹。体重,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呈颗粒状,现棱角,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抱有松根。断面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见图)。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性味和功用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功用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惊悸失眠等证。

成分和药理 

茯苓主要含β-茯苓聚糖以及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块苓酸及麦角甾醇、胆碱、组氨酸、卵磷脂、β-茯苓聚糖分解酶、钾盐和钙等。茯苓醇提物及醇浸剂能产生缓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并促进钠、氯、钾等的排泄。茯苓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表现为能显著提高动物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对抗抑制巨噬细胞功能的免疫抑制剂并增强细胞免疫反应,从而具有抗肿瘤作用。茯苓对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并能抑制胃溃疡,降低胃液分泌及胃酸含量;对肝损伤起保护作用,能明显降低谷丙转氨酶活性,防止肝细胞坏死。此外,茯苓还有镇静、降血糖及一定的抗菌作用。

应用和禁忌 

凡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停滞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常与桂枝、白术、猪苓等同用;对脾虚湿阻的痰饮头眩、心悸咳嗽,当配桂枝、白术、甘草;而脾肾阳虚,寒湿内盛导致的眩晕心悸,振振欲仆地,则与附子、干姜、白术相配;治疗脾虚湿困、神倦食少、大便溏泻,用茯苓与党参、山药、砂仁等药伍用;如治心脾两亏、气血不足所致的惊悸失眠,配伍党参、当归、酸枣仁等药;若属心肾不交之盗汗健忘,惊悸失眠等症,可伍用龙齿、菖蒲、远志等以治。现代临床广泛应用茯苓治疗癌症后期的综合治疗,还可用于心源性及肾源性水肿、神经衰弱、消化不良腹泻等病。内服煎剂用量10~15克。虚寒精滑者慎用。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