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

概况

基源:为玄参科泡桐属植物白花泡桐的木材。

原植物: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Seem.)Hemsl.

余项参见“桐皮”条。

化学性质

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环烯醚萜类(Iridoids)、鞣质、皂甙类和无色花青甙类(Leucoanthocyanins)[1]等成分。从日本产桐木(P.tomentosa)木部中得到木脂素(Lignans)类成分:芝麻素((+)Sesamin)(1)、泡桐素(Paulownin)(2)、以及(+)-秦椒酚((+)-Piperito1)即桐木酚(3)[2,3]。 还含有多种元素Ca 354~1907ppm、K 58~2563ppm、Mg 24~600ppm、U 0.06~513ppm、Na 2~299ppm、Mn 0.4~79ppm、Al 1~18ppm、和V 0.002~0.3ppm[3]。此外,在老的桐木中,还有咖啡酸糖酯醋酸盐A和B[4],其中A为Acteoside nonoacetate[4]。还有:木质素(Lignin)[5]及灰分、综纤维素(Holocellulose)、α-纤维素(α-Cellulose)、及戊聚糖(Pentosan)[6]

参考文献

[1] Indian Bot Rep 1983;2(2):137。
[2] Planta Med 1987;53(5):504。
[3] Kyoto Daigaku Genshiro Jikkensho.[Tech.Rep.] 1989;(KURRI-TR-336):31。
[4] CA 1989;111:99173d。
[5] Holzforschung 1978,32(2):44。
[6] J ApplPolym Sci Appl Palym Symp 1983;37。

药性

性味:苦,寒。 ①《本经》:“桐叶:苦,寒。” ②《中药志》:“果:淡、微甘,温。”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

功效:根、根皮:祛风、除湿,解毒,散瘀;果:化痰止咳;叶: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花:解毒消肿;树皮:清热,利湿,解毒,散瘀。

主治:根、根皮:风湿痹痛,筋骨疼痛,肝炎,肠风痔血,血崩白带,痈疮肿毒,跌打,扭伤,骨折;果:气管炎,咳嗽,痰多,气喘;叶:疔疮痈肿,手足浮肿;花:疔疮痈肿;树皮:热病烦躁,淋病,痔疮,痈肿,跌打损伤,骨折。 ①《本经》:“桐叶主恶蚀疮著阴。皮主五痔,杀三虫。” ②《中药志》:“果,有祛痰止咳平喘的功能。用于慢性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痰多、气喘。”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根:祛风,解毒,消肿,止痛。治筋骨疼痛,疮疡肿毒,红崩白带。果:化痰止咳。治气管炎。” ④《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树皮、根祛风,止痛,消肿痛。治骨折。” ⑤《福建药物志》:“根清热祛风;果化痰止咳;叶、花消肿解毒。根、果治慢性支气管炎、扭伤;叶、花治疔痈。” ⑥《湖北中草药志》:“祛风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筋骨疼痛,红崩,白带,疮疡肿毒,无名肿毒。” ⑦《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桐根: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治风湿痹痛,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肠风痔血,血崩白带,痈疮肿毒,跌打损伤。桐叶: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治手足浮肿,痈疽肿毒。桐皮:清热利湿,解毒。治热病烦躁,淋病,痔血,痈肿,丹毒,跌打损伤。桐木:治肿从脚起。” ⑧《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根:用于风湿,树皮:用于跌打损伤,叶:外用治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果、皮、叶15~30g,花9~15g。外用:适量,根捣敷,皮煎汁涂、捣敷或研末醋炒敷,叶捣敷或制软贴。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