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子草

概况

异名:羊尾草(《贵州药用植物名录》)。唢呐花(《全国中草药汇编》),马桶花(《中草药》),炮胀筒(《云南中草药选》),羊奶子(《云南中草药》)。

基源:为紫葳科角蒿属植物两头毛的全草。角蒿属全世界有15种;中国约11种、3变种。

原植物:两头毛Incarvillea arguta(Royle)Royle,(Amphicome arguta Royle),又名千把刀(云南丽江),岩喇叭花、羊胡子草(云南曲靖),黄鸡尾(四川)。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分枝,高达1.5m。叶互生,为一回羽状复叶,不聚生于茎基部,长约15cm;小叶5~11枚,卵状披针形,长3~5cm,宽1.5~2cm,顶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两侧不等大,边缘具锯齿,上面深绿色,疏被微硬毛,下面淡绿色,无毛。顶生总状花序,有花6~20朵;苞片钻形,长约3mm,小苞片2,长不豆1.5mm,花梗长0.8~2.5cm,花萼钟状,长5~8mm,萼齿5,钻形,长1~4mm,基部近三角形;花冠淡红色、紫红色或粉红色,钟状漏斗形,长约4cm,直径约2cm;花冠筒基部紧缩成细筒,裂片半圆形,长约1cm,宽约1.4cm;雄蕊4,2强,着生于花冠筒近基部,长1.8~2.2cm,不外伸、花药成对连着,丁字形着生;花柱细长,柱头舌状,极薄,2片裂,子房细柱形。蒴果线状圆柱形,革质,长约20cm。种子细小,多数,长椭圆形,两端尖,被丝状种毛。花期3~7月,果期9~12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9卷.图版10:1-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400~2700(~34000m)的干热河谷、山坡灌丛中。分布于甘肃、四川(东南部)、贵州西部和西北部、云南东北及西北部、西藏。

化学性质

从全草、地上部分和叶中均分得甲、乙、丙、丁素四个结晶性单体。甲素为三十一烷,乙素为熊果酸,丙素为氯化钾,丁素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马桶花酮(α-乙氧基亚甲基-3,5-二羟基-γ-吡喃酮)(Argutone)(1)[1],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和镇静作用[1~4]

参考文献

[1]中草药 1981;(10):9 。
[2]中国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集).1983:10 。
[3]中草药 1986;17(6):32 。
[4]药学学报 1987;22(9):711。

药性

性味:苦,凉。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关节痛,月经不调,骨折。 《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除湿,消炎止痛,活血散瘀。治风湿骨痛,月经不调。外用治疮疖,痈肿,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2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骨痛,月经不调,疮痈,骨折:毛子草10~12g,水煎服。用于疮痈,骨折者鲜品捣烂外敷。”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