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土黄连

概况

异名:土黄柏(广东、福建),土黄连(广东),黄柏刺(福建)。

基源:为小檗科十大功劳属植物华南大十功劳的根。

原植物:华南十大功劳Mahonia japonica(Thunb.)DC.,又名土黄柏(广东、福建),土黄连(广东),黄柏刺(福建)。

形态:常绿灌木。高达4m;全株无毛。茎直立,少分枝。单数羽状复叶,长约45cm;小叶11~17,厚革质,椭圆卵形或披针形,长4~10cm,宽2.5~3.5cm,侧生小叶无柄,顶生小叶有柄,先端渐尖有锐刺,基部圆形或近截形,每边有2~6粗大刺状齿,齿距约1cm,上面暗灰绿色,两面叶脉不明显。总状花序下垂,长10~25cm,约10个簇生;花黄色,花梗细瘦,长6~10mm;苞片阔披针形;萼片9;花瓣6,顶端2裂;雄蕊6;子房有胚珠4~5。浆果卵形,长8~9mm,直径4~5mm暗紫色,有粉。(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77页.图1553)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地灌丛中,也有栽培。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云南。

化学性质

附 叶含异粉防己碱(Isotetrandrine)1.566%,小檗碱0.035%、巴马亭(Palmatine)0.035%,药根碱(Jatrorrhizine)0.087[1]。茎含生物碱约0.31%,其中有小檗碱、巴马亭、药根碱、木兰碱(Magnoflorine)、异粉防己碱和小檗胺(Berbamine)[2]。果实含小檗胺[4]。愈伤组织幼苗含小檗碱、木兰碱、巴马亭、黄连碱、药根碱和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3]

参考文献

[1] CA 1953;47:108069f 。
[2] 药学杂志(日) 1961;81:1090 。
[3] CA 1983;99::155196m 。
[4] 医学研究通讯 1977;10:38。

药理

附 叶含小檗碱,作用见“黄连”条。异粉己碱有抗癌(KB细胞)[1]、抗菌[2],动物试验有抗结核作用[3]。其抗炎作用与保太松和粉防己碱相当[4]。果实含小檗胺对大鼠实验性矽肺的进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降压作用与粉防己碱相同。它还有升白细胞作用。能抑制大鼠W256[6];并抑制血小板聚集,对溶血、卵磷脂引起的红细胞的K+渗散有抑制作用[7]。药根碱的作用与小檗碱相同。而毒性较低。

参考文献

[1] Chem Pharm Bull 1976;24(10):2413 。
[2] J Nat Prod 1972;55(2):167 。
[3] CA 1950;44:1093,1978;89:36464f 。
[4] CA 1970;73:43657u 。
[5] 医学研究通讯 1977;10:38; 。
[6] 中草药 1981;12:33,1983;14(1);47,药学通报 1982;17(4):21 。
[7] CA 1981;95:90917t。

药性

性味:苦,凉。

功效:清热补虚,止咳化痰。

主治:肺痨咳血,骨蒸潮热,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心烦目赤。 《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清热消肿,润肺止咳,降压。全株治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咳嗽,牙痛。鲜叶治疮肿,高血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