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草

概况

异名:红根白毛倒提壶(《云南中草药》),黄花地胆头(《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菊科艾纳香属植物见霜黄的全草。

原植物:见霜黄Blumea lacera(Burm.f.)DC.(Conyza lacera Burrn.f.)

形态:直立草本,高18~100cm,全株被白色绢状绒毛或短绒毛。叶互生,具柄,长1~3cm,或下部叶无柄;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7~15cm,宽4~5cm,边缘具不规则疏齿或有时下半部琴状分裂。头状花序径5~6.5mm,排成顶生或腋生、密或疏的大型圆锥花序;总苞圆柱形,总苞片约4层,草质或内层边缘干膜质,花后反折;花黄色,雌花多数,两性花约15朵。瘦果圆柱状纺锤形;冠毛白色。花期2~6月。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20~700m的草地、路旁或田边。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亚洲东南部、非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北部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春、夏季采集,切碎晒干。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含松柏醇、二当归酸酯、(Coniferyl-diangelate)、少量多炔化合物2-(乙烯丁二炔基)-5-(丙炔基)-噻吩和十三-1-烯-3,5,7,9,11-五炔。叶含多量胡萝卜素[1],叶中还含有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和5,3’,4’-三羟基-3,6,7-三甲氧基黄酮[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00。
[2] CA 1977,87:19000t。

药性

性味:①《云南中草药》:“苦,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

功效:①《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①《云南中草药》:“治小儿肺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无名肿毒,皮肤瘙痒。” 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治外伤肿痛。”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扁桃体炎,口腔炎,牙龈脓肿,流行性腮腺炎,小儿肺炎;痈疮肿毒,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不宜久煎。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扁桃体炎,咽峡炎:红头草9~15g(鲜品15~3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小童酌减。”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