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

概况

异名:竹节羌活(四川),蚕羌(青海)。

基源:为伞形科羌活属植物羌活、宽叶羌活的根茎和根。羌活属特产于中国,约4种,2种入药。

原植物:正品羌活为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少数地方用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de Boiss.(N.franchetii de Boiss.),又名大头羌(青海)。

历史:历代本草多将独活与羌活相混。羌活始见于《本经》独活项下,列为别名。直至唐代的《药性本草》始将独活、羌活分列。《纲目》中仍将独活与羌活合并,但又谓:“独活、羌活一类二种……,西羌者为羌活……,羌活需用紫色蚕头鞭节者。”按上述羌活产地的记载,与现在羌活的主产地甘肃、青海、四川等地一致。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茎粗壮,伸长呈竹节状。茎直立,圆柱形,中空,带紫色。基生叶有柄,叶柄长,1~22cm,基部具长2~7cm的膜质叶鞘;叶片轮廓为阔三角状卵形,3出式三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长圆状卵形至披针形,长2~5cm,宽0.5~2cm,边缘缺刻状浅裂至羽状深裂;茎上部叶简化,无柄,膜质,叶鞘长而抱茎。复伞形花序直径3~13cm;总苞片3~6,线形,长4~7mm,早落;伞辐7~18(~39),长2~10cm;小总苞片6~10,线形,长3~5mm,花多数,花瓣白色先端内折;萼齿卵状三角形,长约0.5mm;花柱2,很短,花柱基扁平状稍隆起。双悬果近长球形或球形,分果月长圆状,长5mm,宽3mm,背腹扁压,主棱扩展成宽约1mm的宽翅,但发育不均匀;每棱槽内油管3,合生面管6,胚乳腹面内凹成沟槽。花期7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1分册.191页.图版10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0~4000m的高山林缘及灌丛内。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

宽叶羌活与羌活的区别在于:小叶较宽,呈卵形,边缘仅有锯齿,不呈缺刻状裂片或羽状深裂。生于海拔1700~4500m的山坡林缘及灌丛中。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湖北、四川。(图见《中国植物志》.第55卷.第1分册.189页.图版99)

生药

栽培:宜在凉爽湿润气候,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中栽培。耐寒,稍耐阴。用种子繁殖,于3~4月或9~10月间播种。按行株距30×25cm开浅穴点播,每穴播入种子8~10粒,亦可条播或撒播,每亩用种量2~2.5kg。也可用根茎繁殖,在收挖时将带芽的根茎分成小段,按行株距33×13cm条栽,将根茎横放沟中,覆土浇水。苗高7~10cm时间苗,穴播者每穴留苗2~3株,条播、撒播则每隔10~15cm留苗一株。定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粪水或磷肥1~2次。开花现蕾时摘除花茎,以利根的生长。

采集:春、秋季挖取根及根茎,去净茎叶、细根、泥土,晒干或烘干。羌活主产于四川、云南、青海、甘肃。宽叶羌活主产于四川、青海、陕西、河南。

鉴别

性状:①羌活根茎圆柱形,略弯曲,少数分叉,长4~13cm,直径0.6~2.5cm,顶端具茎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外皮脱落处呈黄色。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形似蚕(习称“蚕羌”),或节间延长,形如竹节状(习称“竹节羌”),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有多数裂隙,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油润,有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髓部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微苦而辛。 ②宽叶羌活根茎类圆柱形,顶端具茎及叶鞘残基,根类圆锥形,有纵皱纹及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茎处有较密的环纹,长8~15cm,直径1~3cm(习称“条羌”),有的根茎粗大,不规则结节状,顶部具数个茎基,根较细(习称“大头羌”)。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味较淡。均以根茎粗壮、有横节如蚕形,表面棕色,断面朱砂点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①羌活粉末:棕黄色。1)分泌道多碎断,分泌细胞大多数狭长,常见金黄色或黄棕色条状分泌物。 2)薄壁细胞大多数呈纵长条形,多数含淡黄色分泌物及油滴,并充满淀粉粒,经水合氯醛液透化后,残留类圆形淀粉粒痕迹。 3)网纹导管直径13~52μm,网孔较密,有的纹孔梭形而大,导管分子较短,有的长54μm;螺纹导管直径7~23μm,有的螺纹加厚壁连接呈网状螺导管;另有具缘纹孔导管。 4)木栓细胞,淡棕色。断面观细胞多列,扁平外侧有落皮层细胞,充满黄棕色或棕色物;表面观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薄,微弯曲。 5)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2μm;复粒由2~3分粒组成。 6)块状分泌物黄棕色,大小不等,大者直径约至100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249页.图118) ②宽叶羌活粉末:灰黄色。 1)分泌道多碎断,条状分泌物少见。 2)薄壁细胞纺锤形者直径20~38μm,壁稍厚,表面有明显斜向交错纹理,有的细胞中可见菲薄的横隔;细长的细胞壁薄,直径10~27μm,细胞界限有的不明显。 3)网纹导管直径17~53μm,网孔较稀疏;螺纹导管直径8~27μm。 4)木栓细胞,淡棕色。表面观呈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壁薄,微波状弯曲。 5)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0μm复粒偶见,由2分粒组成。(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19页.图119)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浸出液浓缩至干,残渣用氯仿10ml溶解,点于氧化铝-CMC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1∶1)为展开剂,展距17.5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152页.图99-1) ②挥发油的薄层色谱: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挥发油测定器提取挥发油,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己烷-氯仿(3∶2)为展开剂,展距15cm,用5%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152页.图99-2) ③香豆素类成分的薄层色谱:取样品粉末3g,加乙醚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氯仿10ml溶解,点于硅胶CMC-Na板上,以苯-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距15c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或用浓硫酸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153页.图99-3)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忌高温干燥。

化学性质

羌活根及根茎中得到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香柑内酯(Bergapten)、甲氧基异欧前胡素(Cnidilin)、对羟苯乙基茴香酯(p-Hydroxy phenethylanisate)、羌活醇(Notopterol)、羌活酚(Notoptol)、Farcarindiol.孕甾烯醇酮(Pregnenolone)、反式阿魏酸(trans-Ferulicacid)[9]、紫花前胡甙(Nodakenin)、香柑酚(Bergaptol)、6’-阿魏酰基紫花前胡甙(6’-O-ctrans-fesuloyl-nodakenin)、香柑酚葡萄糖甙(Bergaptol-O-β-D-glucopyranoside)、前胡甙V(Decuroside V)、β-谷甾葡萄糖甙[1];β-谷甾醇(β-Sitosterol)、5-羟基-8-(1’,1’-二甲基丙烯基)补骨脂内酯〔5-Hydroxy-8-(1’,1’-dimethyl allyl)psoralen〕、异紫花前胡甙元(Marmesin)、哥伦比亚甙元(Columbianetin)、哥伦比亚甙(Columbiananin)欧前胡素(Imperatonn)[2];卡拉阿魏素(Karatavicin)[3];含挥发油2.7%,收率约1.4%,分离出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萜品烯醇-4、乙酸龙脑酯,GC/MS/DS法检出:α-侧柏烯、β-罗勒烯、γ-萜品烯、α-萜品油烯(α-Terpinolene)、α-胡椒烯(α-Copaene)、反式金合欢烯(trans-β-Farnesene)、洋芹子油脑(Apiol)、愈创木醇(Guaiol)、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4];羌活水溶性部分含有鼠李糖、果糖、葡萄糖、蔗糖;离子交换得到17种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缬氨酸、脯氨酸、组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另有十四烷酸、12-甲基十四烷酸、十六烷酸、4,8,12-三甲基十三烷酸、14-甲基十六烷酸、油酸、硬脂酸、二十烷酸、二十烯酸、二十一烷酸、二十二烷酸、二十三烷酸、二十四烷酸、廿五烷酸[5]

宽叶羌活地下部分分出香柠檬内酯(Bergamottin)、异欧前胡素甲氧基异欧前胡素(Cnidilin)、对羟基苯乙基茴香酯(p-Hydroxyphenethylanisate)、羌活醇(Notopterol)、香柑内酯(Bergapten)、反式-阿魏酸(transFerulic acid)、Demethylfuropinnarin、香柑酚(Bergaptol)、紫花前胡甙元(Nodakenetin)、紫花前胡甙(Nodakenin)、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glucoside)、香柑酚葡萄糖甙(Bergaptol-O-β-D-glucopyranoside)、6’-反式阿魏酰紫花前胡甙(6’-O-trans-feruloylnodakenin)[6];挥发油经GC/MS/DS法检出:己醛、庚醛、香桧烯、α-蒎烯、莰烯、β-蒎烯、月桂烯、α-水芹烯、辛醛、蒈烯-3、蒈烯-4、对聚伞花烃、柠檬烯、γ-松油烯、异松油烯、葛缕醇、萜品烯醇-4、α-松油醇、乙酸龙脑酯、β-芹子烯[7]

羌活、宽叶羌活所含化学成分基本相同[6~10],另有中药羌活有关化学成分、药理,药材鉴定等方面的综述[8]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93;24(10):507。
[2] 中药通报 1985;10(3):127(31)。
[3] 中草药 1989;20(8):142。
[4] 中药通报 1981;6(1):29。
[5] 中药通报 1986;11(9):556(44)。
[6] Chem Pharm Bull 1990;38(9):2498。
[7] 中草药 1985:16(8):16。
[8]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3;5(4):40。
[9] 植物学报 1988;30(5):562。
[10] 中国中药杂志 1994;19(7):421。

药理

①解热、镇痛作用 羌活挥发油能使酵母致热大鼠体温明显下降,具显著的解热作用。羌活注射液(每2ml含羌活挥发油004m1)对用酵母引起的家兔发热的降温作用与25%安乃近相似。羌活挥发油可使tp0.5%醋酸溶液(0.2ml/kg)对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具显著的镇痛作用。2%羌活注射液10ml/kg ip给于小鼠,40min后,小鼠痛阈显著提高(热板法和扭体法),P<0.01;2%羌活注射液10ml/kg能明显对抗Wnthing反应(P<0.02)[1,2]。 ②抗心律失常作用 羌活水提物和宽叶羌活水提物10g/kg,给予用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的大鼠。结果羌活能明显延长潜伏期,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宽叶羌活无此作用,只能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羌活水提物20g/kg剂量给予大鼠,可显著延长氯化钙诱发的室颤发生时间(P<0.01)[3]。羌活水溶液(5g/kg)po给药,能明显缩短氯仿-肾上腺素引起的家兔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4]。 ③对急性心肌缺血作用的影响 3%和6%羌活挥发油制剂,ig给药(1ml/100g体重)能对抗大白鼠用脑垂体后叶素所诱发的心肌缺血,与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0.05和<0.01。2.5%羌活挥发油(0.02rnl/g)ig给药,可明显增加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与对照组比较P<0.01[5]。 ④抗休克作用 羌活煎剂(浓度为50%,剂量0.5ml),连续ig给于小鼠12次,抗电刺激引起的休克作用明显,可使休克反应的鼠数或因休克而致死的小鼠均明显减少。但大剂量1次给药无效(100% 1m1)[6]。 ⑤抑菌作用 用平皿法,将已培养16h的细菌悬液接种在含不同稀释度药液(每1ml含羌活挥发油0.001,0.002,0.004和0.008ml)的琼脂面上,培养24h后观察,结果在0.008ml/ml和0.004ml/ml的平皿上无菌生长。0.002ml/ml时,对弗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126、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有抗菌作用[1]。 ⑥抗炎抗过敏作用 羌活挥发油ig给药,对二甲苯耳水肿、角叉菜胶及右旋糖酐足肿胀有抑制作用[2]。对DNCB(2,4-二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可使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有降低趋势[2]

毒性:羌活挥发油乳剂以0.75g/kgig观察24h,小鼠活动正常,无任何异常反应。小鼠ig给药的LD50为2.83g/kg[5]。2%羌活注射液按10ml/kg(相当临床剂量125倍)给兔1次iv给药后未见异常反应[1]

参考文献

[1] 中成药研究 1981;(12):41。
[2] 中草药 1991;22(1):28。
[3]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6):46。
[4] 中药通报 1987;12(12):45。
[5] 中药通报 1982;7(1):31。
[6] 中华医学杂志 1977;57(8):479。

药性

性味:辛、苦,温。 ①《药性论》:“苦、辛。” 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温,辛。” ③《汤液本草》:“微温,苦、甘,平。”

归经:入膀胱、肾经。 ①《珍珠囊》:“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 ②《汤液本草》:“足太阳、厥阴经。” ③《本草蒙筌》:“手、足太阳,足少阴、厥阴经。”

功效: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

主治:感冒风寒,发热,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青光眼,荨麻疹,皮肤瘙痒。 ①《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㖞邪,遍身顽痹。”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 ③《珍珠囊》:“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亦能温胆。” ④《本草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入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排腐肉疽疮。” ⑤《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太阳)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赤。” ⑥《会约医镜》:“治邪闭憎寒,壮热无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血虚痹痛忌服, 《本草经疏》:“血虚头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带寒热者,此属内症,误用反致作剧。”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川芎,治太阳、厥阴头痛。 ②配独活,治腰脊膂之部,或肢节牵挛疼痛。 ③配麻黄,治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④配防风,治表湿,偏正头痛,身重关节疼痛。 ⑤配川芎,治外感疾病身痛肢痛,风寒湿痹疼痛。 ⑥配苍术,治头痛如裹。 ⑦配片姜黄、佳枝,治肩、臂、手等部位的风湿疼痛。 ⑧配荆芥、防风、白芷,治风寒感冒。 ⑨配独活、秦艽、桑枝,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上肢关节酸痛。 ⑩配菊花、白蒺藜、蔓荆子,治感受风邪之目赤。 ⑾配防风、白芷、苍术,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较重者。

方选和验方: ①羌活汤(《医级》)治太阳伤寒无汗:羌活、独活、荆芥、防风、广皮、甘草。煎服。 ②羌活附子汤(《医学心悟》)治客寒犯脑,脑痛连齿,手足厥冷,口鼻冷气之证:羌活3g,附子、干姜各1.5g,甘草(炙)2.4g。水煎服。 ③羌附汤(《济生方》)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肿不仁:羌活(去芦),附子(炮,去皮脐),白术、甘草(炙)等份。每服12g,水450ml,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④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治肩背痛不可顾,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羌活、独活各3g,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15g,蔓荆子0.9g。都作一服,水500ml,煎至250ml,去渣,大温服,空心食前。 ⑤九味羌活汤(又名羌活冲和汤,《此事难知》)治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痛,发热,无汗,脊强,脉浮紧:羌活6g,防风、川芎各4.5g,细辛、甘草各1g,苍术(米泔浸)、白芷、黄芩、生地黄各3g。为粗末,水煎服。 ⑥羌活败毒散(《症因脉治》)治风湿腰痛,痛引项脊尻背,脉左尺浮濇者:羌活、独活、防风、荆芥、川芎、柴胡、前胡、甘草、苍术、白芷,水煎服。 ⑦羌活退翳汤(《兰室秘藏·眼耳鼻门》)治太阳寒水,翳膜遮睛,不能视物:羌活45g,防风30g,荆芥穗(后下)、薄荷叶、藁本各21g,酒知母15g,黄柏12g,川芎、当归各9g,酒生地黄3g,川椒1.5g,细辛少许,麻黄根6g。为末,每服9g,水煎去渣,食远稍热服。 ⑧选奇汤(《中医验方汇选》)治眉棱骨痛:羌活3g,防风6g,半夏(制)6g,黄芩(酒洗)4.5g,甘草3g,生姜3片。水煎服。 ⑨疏风活血顺气汤(《中医验方汇选内科》)治半身不遂,语言不真,轻者半身麻木,步履艰难,手不能持物,重者半身知觉消失,脉浮洪者:羌活12g,独活9g,五加皮9g,威灵仙9g,香附(醋)12g,当归12g,枳壳9g,乳香9g,乌药9g,穿山甲(炮成珠)6g,防风9g,甘草6g。水煎服。 ⑩《陕西中医验方选方》:“吹乳:羌活3g,天花粉3g,青皮3g,赤芍3g,归尾6g,金银花9g,穿山甲6g,白芷0.24g,蒲公英15g。水酒各半煎服。” ⑾《陕西中医验方选方》:“治风痰气喘咳嗽:羌活6g,防风6g,茯苓6g,苏子6g,白芥子6g,法半夏6g,胆南星6g,橘红6g,天麻6g,全蝎3g,蝉蜕3g,荆芥穗6g,甘草0.9g,生姜2片,葱白3g。水煎服。” ⑿《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脱发、发白、发黄:羌活10g,天麻10g,白芍15g,当归10g,菟丝子30g,木瓜15g,熟地15g,川芎10g。水煎服。” ⒀《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牙龈萎缩,遇风痛剧:羌活6g,独活6g,防风10g,荆芥10g,薄荷10g,川芎10g,生地10g,细辛3g。水煎服。” ⒁《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中风舌强,久久不愈:羌活6g,防风10g,制附子(先煎)6g,羚羊角粉5g,枣仁10g,天麻10g,肉桂3g,甘草3g,竹沥10g,姜汁5g。水煎服。” ⒂《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背部疮毒初起,兼见发热恶寒无汗的病证:羌活6g,独活6g,柴胡6g,前胡6g,枳壳6g,茯苓6g,荆芥6g,防风6g,桔梗6g,川芎6g,甘草2g。水煎服。” ⒃《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小儿各型上呼吸道感染:羌活4.5g,桔梗4.5~9g,羊蹄根4.5~9g,板蓝根6~12g,七叶一枝花9~18g,黄芩45~6g,生石膏12~75g,寒水石9~45g,生甘草1.8~3g。水煎服。” ⒄河北中医杂志 1990;(9):“治落枕:羌活10g,姜黄10g,当归15g,黄芪15g,赤芍10g,防风10g,甘草6g。水煎服。” ⒅新中医 1987;(4):“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热错杂型:羌活、独活、防风各12g,丹参、狗脊、桑枝、生石膏各20g,细辛5g,桂枝、当归各10g,白芥子8g,穿山甲6g,露蜂房15g。水煎服。” ⒆滋发汤(陕西中医 1987;(2))治脂溢性脱发:羌活、白蒺藜、生地、白鲜皮、地肤子、野菊花、黑芝麻、何首乌各15g,丹皮、赤白芍各12g。水煎服。 ⒇陕西中医 1988;(6):“治荨麻疹(寒冷型):羌活、紫苏各15g,苍耳子、藁本、白芷、菟丝子各21g,木瓜、威灵仙、白术各25g,苍术、法夏各12g,生姜、肉桂各6g,独活、红花各12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

①苏恭《唐本草》:“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 ②张元素《医学启源》:“羌活,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本经风药也。加川芎治足太阳,少阴头痛、透关利节,又治风湿。《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五:手足太阳引经,一也;风湿相兼,二也;去肢节痛,三也;除痈疽败血,四也;治头痛,五也。” ③李时珍《纲目》:“羌活、独活,皆能逐风胜湿,透关利节,但气有刚劣不同尔。” 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可发表邪,故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其功用与独活虽若不同,实互相表里。” ⑤倪朱谟《本草汇言》:“羌活功能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故疡证以之能排脓托毒,发溃生肌;目证以之治羞明隐涩,肿痛难开;风证以之治痿、痉、癫痫,麻痹厥逆。盖其体轻而不重,气清而不浊,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止,故上行于头,下行手足,遍达肢体,以清气分之邪也。” ⑥张璐《本经逢原》:“羌活乃却乱反正之主帅,……风能胜湿,故羌活能治水湿,与川芎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发汗散表,透关利节,非时感冒之仙药也。昔人治劳力感寒,于补中益气汤中用之,深得补中寓泻之意。” ⑦张德裕《本草正义》:“羌、独二活,古皆不分,《本经》且谓独活一名羌活,所以《本经》、《别录》,止有独活而无羌活。李氏《纲目》尚沿其旧。然二者形色既异,气味亦有浓淡之殊,虽皆以气胜,以疏导血气为用。通利机关,宣行脉络,其功若一,而羌活之气尤胜,则能直上顶巅,横行支臂,以尽其搜风通痹之职,而独活止能通行胸腹膝耳。颐之师门,恒以羌活专主上部之风寒湿邪,显与独活之专主身半以下者截然分用,其功尤捷,而外疡之一切风湿寒邪,着于肌肉筋骨者亦分别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以羌、独各为主治。若在腰脊背膂之部,或肢节牵挛,手足上下交痛,则竟合而用之,宣通络脉,更能神应。固不仅内科着痹,应手辄效,而外科之风寒湿邪,亦莫不投剂立验。又按羌活本含辛温之质,其治疗宜于风寒风湿,而独不宜于湿热,以湿邪化热,即为温病,似无再用辛温之理,然此惟内科证治为然,若外疡之属于湿热者,苟肿势延蔓,引及骨节筋肉伸缩不利,非以羌、独之善走宣通为治,则效力必缓。故虽热病,亦不避用,但仅以为向导而任佐使之职,则分量甚轻。其主任之君药,固犹是理湿清热之正剂,此亦发表不远热之大旨,非抱薪救火者所得以为借口也。”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