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树

概况

异名:刺黄连、土黄连(《广西中药志》),三颗针(《广西中草药》),铁树黄连(江西),土水莲(浙江)。

基源: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庐山小檗的茎和根。

原植物:庐山小檗Berberis virgetorum Schneid.,又名长叶小檗、土黄柏(《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落叶灌木,高约1~3.5m。茎多分枝,茎有细沟纹,并具针刺,刺通常不分叉,偶为三分叉,长1~2.5cm。叶簇生;倒披针形至匙形,叶基渐狭而呈柄状,全长约4~8cm,宽约1.2~2.6cm,全缘,表面光滑。花序略成总状,或近伞形,腋生;小苞片披针形;萼片6,两轮,内轮3枚较大;花瓣6,椭圆状倒卵形,长约23mm,较萼片略狭,内侧基部具二蜜腺;雄蕊6,与花瓣对生,花药呈2瓣裂;子房上位,花柱不明显,柱头扁平而大,胚珠1,直立。浆果矩圆形,长9mm,红色,微有粉,无宿存花柱。(图见《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69页)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林下、沟边。分布于广西、江西、江苏、浙江等地。

生药

采集:春、秋季挖取全株,剪除枝叶及细长,或削除部分栓皮,晒干。药材产于广西、江苏等地。

鉴别:茎类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沟纹,并有少数小形皮孔,上部多分枝,枝直径3~5cm,灰棕至暗棕色,表面有明显的纵棱数条,针刺较多,单个或2~3分叉。主根圆柱形,直径达4~5cm或以上,根头部留有茎基及芽,侧根及支根扭曲状,外表土黄色至灰棕色,栓皮易片状脱落,露出棕黄色的皮部。茎枝及根的质地坚硬,断面强纤维性,鲜黄色,茎及枝中央具髓,根无髓木部占绝大部分。味极苦。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茎含小檗碱、小檗胺、药根碱、异粉防己碱、庐山小檗碱(Berbervirine)[4];根皮含小檗碱[13]

参考文献

[1] 植物分类学报 1974;12:383。
[2] 植物学报 1978;20:256。
[3]南京药学院学报 1960;(5):1。
[4] J Nat Prod 1995;58(7):1100。

药性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利湿,健胃。

主治:肝炎,胆囊炎,胃肠炎,口腔炎,眼结膜炎,尿道炎,细菌性痢疾,淋浊带下,湿疹,丹毒,无名肿毒,烫火伤。《全国中草药汇编》:“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副伤寒,消化不良,黄疸,肝硬化腹水,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支气管炎;外用治中耳炎,目赤肿痛,外伤感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中草药学》:“治病毒性肝炎:刺黄连(即黄疸树)干枝和红枣各500g,水煎浓缩至1000ml。每日30~40ml(儿童减半),分3次服;或从本品提出小檗碱,制成盐酸盐,每次0.05~0.1g(儿童减半),每日3次。”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