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

概况

异名:檽(《神农本草经》),桑菌、木麦(《别录》),树鸡(《韩昌黎集》),黑木耳(《圣惠方》),木檽,桑耳(证类本草》),木纵、木蛾(《纲目》),云耳(《药性切用》)。

基源:为木耳科木耳属真菌木耳、毛木耳的子实体。

原真菌 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又名米给沙木(蒙语)及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Mont.)Sacc.,又名五木耳(《别录》)。

历史:木耳《本经》始载,另《别录》谓:“五木耳生犍为山谷。”《本草经集注》曰.“五木耳,而不显言是何木。惟老桑树生桑耳,有青、黄、赤、白者。软湿者人采以作菹,无复药用。”唐《新修本草》:“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耳。软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疗痔。”《纲目》亦载:“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仍湿热余气所生。”按上记述,可见历来所指的木耳实非仅指一种。而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指木耳及毛木耳二种。

形态:木耳子实体薄,有弹性,胶质,半透明,中凹,常呈耳状或杯状,渐变为叶状,平滑或有脉状皱纹,红褐色,直径可达12cm,干燥后强烈皱缩;子实层为深褐色至近黑色,不孕面为暗青褐色,上面密生极短而不分隔的柔毛,向顶端细尖,基部膨大,褐色,向上色渐淡,40~150×4.5~6.5μm,膨大处直径约10μm。担子(下担子)长圆柱形,50~62×3~5.5μm;担孢子长圆形或弯长方圆形,透明无色。(图见《中国药用真菌》.56页.图18)

生境与分布:生于阴湿,腐朽的多种阔叶树种的树干上,现多栽培。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主产于福建、四川、贵州等省区。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毛木耳与木耳主要不同处为:毛木耳子实体韧胶质,较厚,下表面的柔毛比木耳为长。(图见《中国药用真菌》.58页.图19)生于山林及庭园中各种阔叶林的朽木上,现多用人工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晒干。

鉴别: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片,多卷缩,表面平滑,黑褐色或紫褐色,底面色较淡。质脆易折断,以水浸泡则膨胀,色泽转淡,显棕褐色,柔润而微透明,表面有滑润的粘液。气微香。以干燥、朵大、肉厚、无树皮泥沙等杂质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木耳含总氨基酸11.50%、蛋白质13.85%、脂肪0.60%、碳水化合物66.22%、粗纤维1.68%、胡萝卜素、K、Na、Ca、Mg、Mn等元素、维生素B1、B2原维生素A。还含有卵磷脂(Lecithin)、脑磷脂(Cephalin)、鞘磷脂(Sphingomyelin)、麦角甾醇、22,23-二氢麦角甾醇、原维生素D2及多种单糖和甘露聚糖(Mannan)[1]。另含具β-1,3葡聚糖主链的抗肿瘤活性多糖[2]以及黑木耳多糖(简称AA)[3]

毛木耳含有总类脂,其中中性类脂61%,磷脂24.1%,糖脂4.9%[4]。果实中含β-1,3-葡聚糖类,具抗肿瘤活性(腹水瘤180)[5]

参考文献

[1] 食品科学 1985;72:54 。
[2] CA 1986;104:136078e 。
[3]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88;20(6):614 。
[4] CA 1988;109:91579d 。
[5] CA 1979;91:P106605v。

药性

性味:甘,平。 ①《药性论》:“平。” ②孟诜:“寒。” ③《饮膳正要》:“苦,寒。有毒。” ④《纲目》:“甘,平。有小毒。” ⑤《本草求原》:“甘,温。小毒。”

归经:胃、大肠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人大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凉血止血,补气润燥。

主治:肠风,血痢,血淋,崩漏,痔疮,气虚肺燥咳嗽。 ①孟诜:“利五脏,宣肠胃气拥毒气。” ②《日用本草》:“治肠癖下血,又凉血。” ③《纲目》:“治痔。” ④《药性切用》:“润燥利肠。” ⑤《随息居饮食谱》:“补气耐饥,活血,治跌扑伤。凡崩淋血痢,痔患肠风,常食可瘳。”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气虚血亏,四肢搐搦,肺虚咳嗽,咯血,吐血,衄血,崩漏,高血压病,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研末服。

使用注意:《药性切用》:“大便不实者忌。”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御药院方》:“治新久泄利:干木耳30g(炒),鹿角胶8g(炒)。为末。每服9g,温酒调下,日二。” ②《惠济方》:“治眼流冷泪:木耳(烧存性)、木贼各30g。为末。每服6g,以清米泔煎服。” ③《海上方》:“治一切牙痛:木耳、荆芥等份。煎汤漱之,痛止为度。”

单方应用:①《孙天仁集效方》:“治崩中漏下:木耳250g,炒见烟,为末。每服6.3g,头发灰0.9g,共7.2g,好酒调服出汗。” ②《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崩漏:木耳120g。将木耳煮熟,加红糖60g拌匀,分次服。又方:木耳用炭火焙存性,研末,轻症用热酒调服6~12g;重症用铁秤铊烧红,投入酒内,候酒热调服。” ③《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经闭、干血痨:黑木耳、冰糖各1500g。每日15g,水煎服。又方:大木耳(水泡胀,去蒂,晒干为末)、胡桃肉(去皮)各30,共捣烂,黄酒送服。” ④《太平圣惠方》:“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疠痛,心神麻闷:黑木耳30g,水400ml,煮木耳令熟,先以盐、醋食木耳令尽,后服其汁,日2服。” 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久咳:黑木耳、冰糖各9g,开水炖服。” ⑥《医林改错》:“治溃烂诸疮:木耳30g,焙干为末,加白糖30g,和匀,以温水浸如糊,敷之。” ⑦《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痔核出血:黑木耳、槐死米各9g,乌梅肉6个。共研末,分为3次;开水送服。” ⑧《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白带:黑木耳(炒),研为末。每服9g。开水送下。” ⑨中医杂志1990;(9):“治四期褥疮:黑木耳30g研末,白糖30g混合后,加温开水调膏外用。隔日1次换药。” ⑩木耳散(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7;(1))治下肢溃疡:木耳100g(研极细末),白砂糖100g。两者和匀,视溃疡大小,取药适量,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纱布固定包扎,每日换药1次。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毛木耳同木耳,可治高血压,痔疮出血,月经过多,酌量煮服。”

食疗:①《医学指南》:“治血热便血,痔疮下血,肠风下血,痢疾下血.且乌发强壮:木耳芝麻茶,黑木耳60g,黑芝麻15g。先将黑木耳30g在砂锅内炒成略带焦味;再将芝麻炒出香味加清水1500ml,将生熟木耳烧沸30分钟,用纱布过滤,滤液即可饮用。每次饮100~200ml,可加白糖20~25g。” ②《食治本草》:防冠状动脉血凝形成:木耳豆腐同烧吃。 ③《食治本草》:“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木耳与葱蒜同食。” ④《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热泻:木耳15g,用水浸涨,露1晚,和白糖煎服。” 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便血:黑木耳15g烫熟加糖10g,早晚各1次,连服5日。” ⑥《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闭经:木耳,冰糖各1500g煮熟,每日25g。” ⑦《福建药物志》:“治高血压:木耳15g,皮蛋1个,水炖代茶频服。” ⑧《福建药物志》:“治便闭:木耳15g,猪大肠40g。水炖服。” ⑨《膳食保健》:“治孕妇浮肿,贫血、胎动不安:木耳煲鲤鱼。鲜鲤鱼500g,黑木耳10g。佐料适量,木耳水发沥干放鱼上,用旺火蒸15~20分钟。” ⑩《膳食保健》:“治高血压眼底出血:黑木耳红枣粥。黑木耳30g,红枣20只,大米100g,冰糖150g共煮粥。” ⑾《膳食保健》:“补虚羸,防早衰和血管老化:木耳烩水鱼。500g左右鳖1只,水发黑木耳150g。再加木耳调料烧成。” ⑿龙眼红枣木耳羹(《膳食保健》)治妇女贫血体弱:龙眼15g,红枣15只,黑木耳25g。冰糖适量。用文火焖烂。 ⒀海带炝木耳(《膳食保健》)安神,降压,减少血小板凝聚,防血栓形成:水发黑木耳250g,水发海带100g,蒜头1瓣。佐料适量。 ⒁黑木耳炖猪蹄(《膳食保键》)能减少血凝,防血栓.抗老防癌:猪前蹄1只约500g,水发木耳25g。佐料适量。

医药家论述

①甄权《药性论》:“蕈耳,古槐、桑树上者良。能治风,破血,益力。其余树上多动风气,发痼疾,令人肋下急,损经络,背膊闷。又煮浆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次柘木者良。” ②苏恭等《唐本草》:“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耳,软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疗痔。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 ③李时珍《纲目》:“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不审。然今货者,亦多杂木,惟桑、柳、楮、榆之耳为多。”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