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李子

概况

异名:老鹳眼(辽宁)。

基源:为鼠李科鼠李属植物达乌里鼠李的果实和树皮。

原植物:达乌里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

历史:据《新华本草纲要》考证认为:鼠李一名出自《本经》,其后《别录》、《唐本草注》等著作有解释,仅提及药用部分及用途,均未说明形态与产地。至北宋时的《图经本草》、《本草衍义》所描述的鼠李,均非本种的分布区,至少说明宋代本草书中的中药材鼠李不是本种;《本草衍义》及《纲目》所载的鼠李应为过去一般文献所称的冻绿Rhamnus ulilis Decne.

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10m,树皮暗灰色,小枝粗壮,对生或近对生,褐色或红褐色,顶端有大型卵状披针形的顶芽,无刺,或在分叉处有短针刺。叶柄长1.5~4cm,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叶片纸质。对生或簇生于短枝上,卵状椭圆形、矩圆状椭圆形、椭圆形、有时为倒宽披针形,长4~12cm,宽2~6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边缘有细圆齿,齿端常有红色腺体,两面无毛,叶脉羽状,侧脉每边4~5条,两面凸起,第三级脉明显。花单性,雌雄异株,4基数,有花瓣,3~5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7~8mm,花柱2~3浅裂或裂至中部。核果圆球形,成熟时黑紫色,直径5~6mm,有2个分核,基部有宿存的萼筒;种子卵圆形,背侧面有与种子等长的纵沟。花期5~6月,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59页.图3248)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山坡林下、灌丛或林缘和沟边阴湿处。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朝鲜、蒙古、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和日本也有。

生药

采集: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柄,微火烘干。

药性

性味:苦、甘,凉。 ①《唐本草》:“苦。有小毒。” ②《图经本草》:“甘、苦。” ③《纲目》:“苦、微寒。”

归经:《本经逢原》:“入肝、肾。”

功效:清热利湿,消积杀虫。

主治:水肿腹胀,疝瘕,瘰疬,疥癣,齿痛。 ①《本经》:“主寒热,瘰疬疮。” ②《本草经集注》:“主大热。” ③《唐本草》:“下血及碎肉,除疝瘕积冷气,九蒸酒渍,服45g,日二。” ④《食疗本草》:“主胀满、谷胀,和面作饼子,空心食之,少时当泻。” ⑤《日华子本草》:“治水肿。” ⑥《本草品汇精要》:“杀虫,消毒。” ⑦《纲目》:“治痘疮黑陷及疥癣有虫。” ⑧《医林纂要》:“取汁熬膏,滋阴,养肾,活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研末或熬膏。外用:捣敷。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