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然博物馆

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在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的西端,占地面积约 2万平方米。前身是北疆博物院,于1914 年由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创办。1927 年对外开放。1952年改建为天津市人民科学馆,1957年正式定名天津自然博物馆。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动、植物标本及古生物、古人类化石约38万件。其中有 200件模式标本被列为国家一级标本保存。在古生物标本中,古脊椎动物是重点,有甘肃庆阳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山西榆社三趾马动物群至更新世早期动物群;河北阳原泥河湾更新世早期动物群;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更新世晚期动物群,这 4个地区动物群化石的完整和丰富是世界罕见的。它们是研究古脊椎动物的进化及分类的重要依据。如重现祖鬣狗头骨、叠齿祖鬣狗头骨及下颌化石标本是1920年采集的,是研究鬣狗科的进化发展及科内的分类的重要依据。在植物标本中,低等植物的菌类标本比较丰富,还存有国内比较少见的国外苔类标本。高等植物中还存有一部分法国高等植物标本。在动物标本中,无脊椎动物和昆虫的模式标本较多。其中昆虫半翅目标本收藏得比较集中系统,软体动物和蜘蛛标本收藏也较为丰富。

天津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陈列室

该馆展出有《动物陈列》、《古生物陈列》、《植物专题陈列》、《古人类陈列》。动物陈列通过对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胚胎发育、生态等材料的比较分析,说明动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原因与根据,揭示动物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古生物陈列主要以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为主,配合一定的科学辅助资料,阐明生物演化的历史过程。植物陈列以实物标本为主,同时配有照片、模型和生态布置,说明植物由简到繁,由水到陆,由低等到高等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揭示植物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古人类陈列以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为主线,以各阶段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用已掌握的原始人类遗存及有关资料来展示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说明自然界的一切 (包括人类社会 )是辩证地发展的。该馆经常组织小型展览,如《蝴蝶展览》、《优生展览》、《养花知识展览》、《珍禽益鸟展览》、《环境保护展览》、《奇异动物展览》,到各区、县和各省市巡回展出。基本陈列和小型展览每年有观众30~40万人次。

该馆和国内外有关科研单位合作编写出版了:《中国半翅目昆虫手册》、《西藏昆虫》、《中国重要农业害虫》、《云南森林昆虫》、《中国乳齿象类化石》、《中国三趾马化石》、《河北植物志》、《天津植物手册》、《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洋资源潮间带生物调查报告》、《中国鱼类志》、《西瓦古猿挠骨在我国的首次发现》、《天津地区经济鸟类及小型啮齿类动物调查报告》等论文和专著。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