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档案事业

日本档案工作的历史可上溯一千多年,但档案事业建设起步较晚,管理分散。

封建时代,日本最高行政机关的档案从 7世纪起即设官文殿收藏,但由于战乱频繁,留存下来的很少。长期割据使地方封建领主、户长保有他们自己的公文书,并建立本家族的私人档案。到明治年间,在学习西方知识的浪潮中,翻译了大量有关档案的参考文献,并引进了先进的档案工作制度,这种状态才有所改变。明治元年(1868)在行政官府设置了档案机构,把官员手中的档案材料集中起来保管。明治三年颁布在政府各部门建立档案机构的命令后,许多部门成立了公文书局或公文书科;1866年末新设的内阁也建立了公文书局,负责保管和编纂内阁档案,并管理内阁文库。内阁公文书局还与内阁临时修史局(今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联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史料调查,收集和购买了一批历史档案资料。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侵朝战争,为增加军费而紧缩财政开支,压缩了内阁和各省厅的档案机构。其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地震、火灾以及保管不善,除内阁公文书局、外务省公文书科、宫内厅书陵部保管的档案外,其余档案大部被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历史学者为首的学术界发起拯救和保护珍贵历史档案的运动,要求改变档案工作的落后状况。1949年国会图书馆建立了宪政资料室,收集了明治、大正、昭和时代的私人档案和政治史料共20多万件。1951年文部省又建立了日本国立史料馆。1959年日本学术会议向政府提交《防止公务档案散失的报告》,要求建立国家级档案馆,但直至1968年总理府才批准了这个报告,1971年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建成开馆,比西方国家晚了数十年(见彩图)。日本其他主要档案机构还有:防卫研修所战史部, 1955年成立,隶属防卫厅,从事战史档案的管理工作,藏有陆军史料 8.3万卷册,海军史料3.2万卷册,其他史料8000卷(册),图书3.1万册;外务省外交史料馆,1971年成立,收藏外务省成立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外交备忘录为主的外交档案史料4.8万卷(册);宫内厅书陵部,始于1884年,主要负责皇统谱的登记保管,天皇皇族实录及皇室制度史的编修,收藏有历代天皇、皇族的日记,明治以来的官报、 档案、 报纸等约50万件;近代文学馆,1967年在东京建成开馆,收藏明治以来的文学图书和档案资料60多万卷(册),包括已故作家的亲属和收藏者捐赠的文学手稿、书信、日记、遗物等。1959年山口县档案馆成立,标志着日本地方级档案馆建设的开始。该馆藏有藩政时代的历史档案“毛利家文库”。 至 1987年,共建有15个都道府县档案馆和6个市档案馆。此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等藏有重要历史档案的机构1464处。日本没有全国性的档案行政管理机关, 所有这些档案收藏机构之间既无隶属关系,又无法定的业务交流关系。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外景

1987年12月15日颁布的《档案馆法》是日本的第一部档案法。它肯定了档案的重要性;规定各级政府对档案的保管和利用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建立档案馆和配备档案专业人员;规定进馆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即可对外开放;规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历史档案和公务档案不得销毁,并要发掘、收集和补充;还规定了档案管理各项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阅览室

由于历史原因,日本许多历史档案资料流散在国外,调查和收回这些档案资料成为档案馆藏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1958年从美国索回以日本旧军队为主的档案史料16800卷册,大部分存入防卫厅战史部;1973年又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回从1868年至美军占领日本时止的旧警察档案和有关陆军情况的档案150箱,约2200卷册,存入国立公文书馆。1979年开始,日本还将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保存的驻日美军档案拍摄成缩微副本,约3000万个镜头。

日本没有高等档案教育。国立史料馆每年举办研修班,招收全国各地档案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发给结业证书。70年代以来日本档案界加强了理论研究和宣传活动,出版了不少学术专著,如《文件归档程序与实例》(1974)、《史料保存与档案馆学》(1986)、《建立档案馆的道路》(1988)、《史料馆、档案馆学初探》(1985)、《地方档案馆的建设》(1987)、《史料的整理与管理》(1987)以及档案汇编和通俗读物等。1974年成立了民间学术性组织全国历史资料保管利用机关联络协议会,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研讨会,研讨本国或介绍外国的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并办有不定期的会刊,1984年起还相继成立了一些地方分会。1981年成立企业史料协议会,除企业会员外还吸收研究者作为特别会员,旨在加强对企业档案工作中各项原则和方法的研究,交流工作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日本的国际档案学术交流活动主要由国立公文书馆负责,该馆于1972年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此后全国历史资料保管利用机关联络协议会于1986年也成为国际档案理事会会员。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