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讲座

京剧表演艺术论集。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编。北京宝文堂书店1958~1960年出版。全书 7集,收录荀慧生、于连泉(筱翠花)谈花旦表演艺术 3种,马连良谈做功老生表演艺术 1种,裘盛戎、侯喜瑞谈花脸表演艺术4种,孙甫亭谈老旦表演艺术1种,徐兰沅谈京剧文武场3种。《讲座》的作者们总结了各自的舞台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见解。荀慧生提出:行当是生、旦、净、丑等各种人物类型表演程式的归纳。程式则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经前辈艺人代代积累而成的动作的组织化与舞蹈化;因此对戏曲的表演程式必须学习继承,但不能把程式当成死板的东西而应创造性地活用。裘盛戎说,他演《铫(姚)期》多年,在表演、唱腔、音乐等方面,根据自己的条件,一直在不断地修改。徐兰沅指出:任何乐器都能打出“俏头”,打出味儿,锣鼓经虽然是有限的,用法却是无限的。作者们认为:表演艺术的手、眼、身、法、步,都应有生活根据,因此演员要向生活学习。表演艺术是塑造人物、表现剧中人物喜怒哀乐思想感情的,因此,任何一个动作,都应找出人物的内心根据,表演才能做到真实生动。于连泉提出,演戏要不贫不厌,不乏味,不过火。马连良说,演戏要“恰”,就是恰到好处。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把人物演活,需要对剧情、剧理和所扮人物有深刻认识,要会“总讲”,通锣鼓经,精通表演技巧,方能在舞台上达到“化”境。作者们还强调京剧表演要借鉴其他剧种之长,各行当间更应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孙甫亭谈到,现在的老旦唱腔,大都是生、旦唱腔的融合。裘盛戎也把生、旦唱腔融合到花脸的唱腔里。这种融合,使老旦和花脸唱腔都有所丰富。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