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

中国西汉思想家,汉文帝弟淮南厉王长之长子,袭父封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鸿烈》(后称《淮南鸿烈》、《淮南子》 )。刘安主编。《汉书·艺文志》将《淮南子》列入杂家著作。今仅存内篇21篇,外篇33篇已佚。其内容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主,认为宇宙万物都为“道”所派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又提出“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书中也糅合先秦儒、法、名、阴阳等家思想。从编辑体例看,意多杂出,重复互见,主编人对集体撰著审定不严。但文辞着意雕琢,奇丽宏放,很有特色,为后世所推重。

资料一

西汉淮南厉王长之子。刘长于谋反事发后自杀。文帝八年(前172),遂封刘安为阜陵侯,后进封淮南王。刘安为人素有政治野心,好行小惠以笼络民心。吴楚七国谋反时,刘安准备举兵响应,但因国相反对,未遂。武帝即位后,又勾结太尉田蚡,整治攻战武器,以金钱赂遗郡国,觊觎帝位。王后荼和太子迁也专擅国政,夺民田宅,滥捕无辜,无视汉法。元朔五年(前124),刘安因阻拦郎中雷被从军击匈奴,被削夺二县。元狩元年(前122),有人告发刘安谋反。武帝交丞相公孙弘和廷尉审理。刘安恐阴谋败露,决定抢先发难。结果,为谋士伍被告发。刘安自杀,王后、太子被处死,宾客及与阴谋有牵连的列侯、二千石和豪杰等数千人都以罪受诛。淮南王国被废,其地改置九江郡。

刘安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外书》和《中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外书》今佚,《内书》亦称《淮南鸿烈》或《淮南子》,流传至今,为汉代道家学说的代表著作。

资料二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沛郡丰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生于淮南国寿春县(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西汉时期文学家、思想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刘安初封阜陵候,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封淮南王。好书鼓琴,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即《淮南子》)21卷,《外书》甚众。又有《中篇》8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20余万言。著《离骚传》,献之武帝。后因谋反案发而自杀。

在哲学上,刘安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道”产生的。政治上则主张“无为而治”,但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并提倡变古。刘安和众门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淮南子》有《内篇》21篇、《外篇》33篇、《道训》2篇,20余万字。著诗歌《淮南王赋》82篇、《群臣赋》44篇、《淮南歌诗》4篇、《淮南杂星子》19卷、《淮南万毕术》。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这些著作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是汉代道家学说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不过流传至今的《淮南子》只剩下“内书”21篇。

刘安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被近代学者梁启超称誉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巨著《淮南子》。《淮南子》吸取了《老子》、《庄子》,特别是《黄老帛书》的思想资料,成为集黄老学说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对“道”、“天人”、“形神”等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同时又在继承春秋时的“气”说与战国中期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论”的概念和系统的宇宙生成论。《淮南子》蕴含丰富的史学研究价值和精神智慧。

刘安还编写著作《离骚传》,对诗人屈原诗作《离骚》作出了较高评价。

资料三

刘安据传说是中国豆腐和豆浆的创始人。明朝罗颀在《物原》中提到前汉书刘安做豆腐的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当时淮南一带盛产优质大豆,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浆作为饮料的习惯,刘安入乡随俗,每天早晨也总爱喝上一碗。一天,刘安端着一碗豆浆,在炉旁看炼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着的豆浆碗,手一撒,豆浆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不多时,那块石膏不见了,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八公山的修三田大胆地尝了尝,觉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让大家来尝尝呢,刘安就让人把他没喝完的豆浆连锅一起端来,把石膏碾碎搅拌到豆浆里,一时,又结出了一锅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刘安连呼“离奇、离奇”。这就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盖“离奇”的谐音。

资料四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汉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长于谋反事发后自杀。文帝前元八年(前172),封刘安为阜陵侯。刘安素有野心,常行小惠收取民心,受到人们的称誉。因怨其父之死,每欲发动叛乱,但没找到机会。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时,他想发兵响应,为其国相所阻。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刘安入朝,与太尉田蚡相勾结,并使女刘陵居长安,结纳皇帝左右近臣,观察朝廷动向。整治攻战武器,以金钱赂遗郡国,王后荼和太子刘迁及女刘陵专擅国政,夺民田宅,滥捕无辜,无视汉法。元朔五年(前124)刘安因阻拦郎中雷被从军击匈奴,被削夺二县。元狩元年(前122),其孙刘建愤其父不害不得封侯,使人告发刘安谋反。武帝交丞相公孙弘和廷尉审理。刘安恐阴谋败露,决定抢先发难。积极作好反叛准备,“作皇帝玺,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汉使节法冠”(《史记·本传》)并派人事大将军卫青和丞相,一旦发兵,即刺杀大将军,说降丞相。但其每临事发,而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结果,为谋士伍被告发。刘安自杀,王后、太子被处死。宾客及与阴谋有牵连的列侯、二千石和豪杰等数千人都以罪轻重受诛。淮南王国被废,其地改置九江郡。刘安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外书》和《中篇》,武帝很是喜爱。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外书》今佚,《内书》亦称《淮南鸿烈》或《淮南子》,流传至今,为汉代道家学说的代表著作。又著有《离骚传》。

刘安,西汉前期思想家与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其父刘长为刘邦少子,封淮南王,后因谋反获罪,不食而死。刘安为人好读书鼓琴,而不喜欢戈猎狗马驰骋,后亦因谋反罪自杀。刘安很有才华,尤精通《楚辞》,据《汉书·淮南王传》载:“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汉武帝)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离骚传》大约作于公元前139年,但并未流传下来。据班固《离骚序》可知传前有“叙”,对屈原及《离骚》作了极高评价。据班固的引用看,可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离骚》的一大段评论大部也是引用的刘安的话。刘安认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他十分钦佩屈原的人格和品德,说他“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㬭然泥而不滓。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以《离骚》比《诗经》反映了他的儒家思想影响,而赞美屈原与黑暗现实不妥协,不同流合污,又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某些特点。从他对《楚辞》的评价可以看出西汉前期文艺思想发展上儒道结合的特点,并对提高屈原及《楚辞》的地位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刘安还主持召集其门客集体编撰了《淮南子》一书,其中着重体现了道家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在汉代的新发展。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