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

K.马克思和F.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1848年2月在伦敦发表。

宣言的制订

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 1次代表大会上,讨论了恩格斯草拟的准备作为同盟纲领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决定进一步讨论修改。同年9月,同盟领导人K.沙佩尔、H.鲍威尔和J.莫尔提出的题为《共产主义问答》的草案,带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稍后,“真正的社会主义者”M.赫斯在巴黎提出一个修正前者的草案。在一次巴黎区部委员会会议上,恩格斯对这个草案作了尖锐批评。会议委托恩格斯拟出新草案。恩格斯写了作为纲领初稿的《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11月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 2次代表大会,经过激烈辩论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委托他们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马克思、恩格斯在伦敦和布鲁塞尔就如何起草宣言交换意见,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思执笔写成。中央委员会接到《宣言》手稿后即付印出版。1848年2月,《宣言》在伦敦第 1次以单行本问世。

宣言内容及其核心

《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全文包括简短的引论、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等几个部分。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的批判的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宣言的实践和影响

《宣言》的基本原理是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他们非常重视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研究新的历史经验。及时总结巴黎公社(1792~1794)的经验并把它作为对《宣言》的补充和修改就是一个范例。全世界无产阶级一直把《宣言》作为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

《宣言》在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自1906年起一些报刊上陆续出现《宣言》的某些内容介绍和片断译文。1920年出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宣言》在中国最早的全文译本。(见彩图)

《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译本封面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