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韩故城遗址

中国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关附近双洎河(古洧水)和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西周末,郑国从棫林(今陕西省华县一带)迁都于此。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郑武公在此建城。周烈王元年(前375),韩哀侯灭郑,韩国自阳翟(今河南禹县)迁都于此。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灭韩后,此城大部废弃。因郑、韩先后在此建都,遂称郑韩故城。1923年,在新郑县城李家楼,因打井发现春秋中期的郑国贵族大墓。该遗址是东周时期重要都城遗址之一。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局和遗迹

城址略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5 公里,南北长约4.5公里,分东西2城,西城为城,东城为郭。西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约4300米,东西宽约2400米。北墙外尚存“马面”。东城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北墙长1800米,东墙长5100米。城墙均为夯筑,保存较好地段地上部分高15~18米,基宽40~80米。

在西城中部有长方形宫城,东西长约 500米,南北宽约 320米,墙基宽10~13米。宫城内有大面积宫殿基址。宫城西北有一处高出地面约 8 米的夯土建筑台基,俗称“梳妆台”,南北长约 135米,东西宽约80米,周围有宽 7.5米的围墙。据发掘得知始于春秋时期,原地面已毁,战国时期又利用此台作铸铜作坊。宫城北阁老村一带有大面积战国夯土建筑基址。经发掘发现一座地下储藏室,室内有 5口陶井圈砌成的窖穴,出有大量猪、牛、羊、鸡等骨骼,应为贮存食品的冷藏窖。宫城以东有战国晚期建筑基址,南北长45米,东西宽28米,并发现数排承重部分经夯筑的“磉墩”,每排6~8个。附近还有大面积夯土基址。当为韩国宫殿区之一。

东城手工业作坊遗址较多,有春秋时期的铸铜、制骨、制玉、制陶等作坊。其中东城东北部的铸铜作坊文化层堆积很厚,出土大量的铜炼渣、溶铜炉和鼓风管残块以及铸造礼器、工具、兵器和货币的陶范。东城西南部有战国冶铁遗址,发掘出残炉和烘范窖各一座,出土大量铁器和陶范,其中农具最多。

春秋墓地共发现 5处,除李家楼外,在东城西南部的后端湾、东南部的双洎河南岸、东城外的新郑烟厂、西城南墙外均有发现,皆为中小型墓。战国墓地除西城外的周庄、蔡庄和烈江坡村有发现外,在故城西面和南面发现墓群11处。其中大墓27座,墓上原有建筑,附近有陪葬坑,应为韩国贵族墓地。

重要遗物

李家楼大墓出土青铜器 700多件。1971年在东城内白庙范村发现战国铜兵器窖藏坑,出土200多件兵器,其中 178件有铭文。

故城出土的陶器除鬲有红陶者外,均为灰陶。器形有鬲、盆、盂、罐、豆等。一些盆沿和豆柄、豆盘上,刻划记号或印有陶文,多为工匠姓名,偶有地名、宫名。圆瓦当除极少饰四叶纹外,多数为素面。还有发现一些用于建筑的实心花纹砖。

图 遗址保护

1964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新郑设立工作站,从事遗址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1983年新郑县成立文物保管所,负责故城遗址的日常保护工作。1985年,划定了28处重点文物保护区。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