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

有二义:狭义指陆地表层。广义指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包括已耕地、荒地、林地、草原、草山、草坡、石山、沼泽、荒漠、河流、湖泊等。

土地资源

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待开发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和国土资源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后者指一个国家的全部领土和领海。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开发和改造土地资源的能力趋于增强。

世界各国土地总面积为135.8亿公顷,其中农业用地占1/3,1981年全世界耕地面积14.68亿公顷,牧场和草地31.72亿公顷;森林和林地占世界土地面积的30%,1981年全世界森林和林地共有40.9亿公顷。

中国国土面积大,土地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有着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可以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中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1/10以上,草原占1/3;森林覆盖率为12%。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农业用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特点与重要性

土地的主要特点是:

(1)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是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人类只能在既定的土地面积上利用土地,改善土地的性状,不能任意扩大土地面积。

(2)位置的固定性与存在条件的差异性。土地位置只能永远固定在特定的地区中,人类无法移动,而且总是同当地特定的气候、地形、地势等自然条件以及一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着。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亦即不同地区土地存在条件的差异。

(3)功能的不可代替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种生产资料会被另一种更先进的生产资料所代替,土地却不会被其他生产资料所代替。

(4)肥力的再生性。其他生产资料在使用过程中逐渐磨损、陈旧,以至最终废弃,而土地使用得当可不断改良,肥力可以不断提高。

土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生存和生产不可缺少的自然基础,物质财富的第一源泉。人类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同土地结合起来才能从事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土地在农业和采掘业以外的部门只是立足点和场所,而在农业中还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它不仅是劳动对象,而且通过把劳动传导到动物和植物等劳动对象上起着劳动手段作用。由于土地以其自身的土壤肥力直接加入农业生产过程,使农业的生产率中包含了土地的自然生产率。植物生长需进行光合作用,要从土壤中吸取养分和水分,因此农业生产必须在有一定面积和一定土壤肥力的土地上进行。

土壤肥力

肥力是土壤的重要特性。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同土地在非农业部门中的作用的根本区别,在于土壤肥力的作用。只有具有一定土壤肥力的土地,才能成为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肥力的要素主要包括:氮、磷、钾、各种微量元素,以及构成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土壤中的空气和热量。土壤肥力按成因不同,可分为:

(1)自然肥力。在自然成土因素(如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综合影响下形成的肥力。它是漫长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与人类的劳动无关。

(2)人工肥力。人类在农业生产中,通过耕作、施肥、土壤改良、修建灌溉排水工程、平整土地等措施,在土壤原有自然肥力的基础上形成的肥力。人工肥力与自然肥力溶合,不能分离。两者一起构成土壤的经济肥力。从自然肥力转化为经济肥力,是人类通过农业生产劳动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合理耕作、增加投入土地的物质,土壤的经济肥力可以持续提高。合理利用土地和培养地力,可以使土地这一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得到持续利用,永世不衰。

分类标签: 经济学 肥力 土地 土壤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