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

斯大林于1926年发表的阐述列宁主义的重要理论著作。

历史背景

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行将结束。但当时苏联的经济和技术水平还相当落后,在国际上则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联共(布)党内的反对派又极力散布投降主义的悲观情绪。在这种条件下,苏联的经济建设沿着什么方向发展,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经济,苏联依靠什么和从何处着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摆在联共(布)党和人民面前的一个尖锐问题。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对这些重大的问题作了历史性的结论,指出实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争取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该党的基本任务。代表大会闭幕以后,为了统一联共(布)全党的思想和坚定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斯大林于1926年初发表了《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对上述问题从理论上进一步作了阐述。

主要内容

全书分七个部分:

(1)列宁主义的定义;

(2)列宁主义的主要问题;

(3)关于“不断”革命问题;

(4)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5)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党和工人阶级;

(6)关于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问题;

(7)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而奋斗。

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在这部著作中,斯大林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和意义。他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根本不同,它是在没有或几乎没有现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条件下开始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在夺取政权以后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始,政权是用作改造旧经济和组织新经济的杠杆;无产阶级革命要推翻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权而使无产阶级执掌政权,所以不能不摧毁旧的国家机器而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无产阶级革命要完成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并建成新的社会主义经济这个基本任务,能够而且必须使被剥削的劳动群众跟无产阶级结成长期的联盟。

无产阶级专政的特征

斯大林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三个方面任务的结合;①利用无产阶级政权来镇压剥削者,保卫国家,巩固和其他各国无产者之间的联系,促进世界各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

(2)利用无产阶级政权来使被剥削的劳动群众完全脱离资产阶级,巩固无产阶级和这些群众的联盟,吸引这些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保证无产阶级对这些群众实行国家领导;

(3)利用无产阶级政权来组织社会主义社会,消灭阶级,过渡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的问题

在本书中,斯大林提出要把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和社会主义在一国最后胜利问题区别开来。他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就是可能依靠苏联的内部力量来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无须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预先胜利,就能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社会主义在一国最后胜利则是另外一种性质的问题,没有其他国家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取得完全的最后胜利,因为,没有至少几个国家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有免除外国武装干涉,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免除资产阶级制度复辟的完全保障。

农民问题

斯大林进而分析了农民经济的性质以及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从而为农业合作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斯大林认为,农民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农民经济按绝大多数农户来说是小商品经济,它是站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十字路口的经济。农民经济所以这样不稳固、这样不独立,原因在于农民经济的散漫、无组织,依赖城市,依赖工业,依赖信贷系统,依赖国家政权的性质,并且农村在物质和文化方面都一定要跟着城市走的。斯大林指出,在苏联,城市里统治一切的是掌握着国民经济全部命脉的无产阶级。工业、运输业、信贷系统、国家政权都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因此农民经济就应当循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去发展,办法是用各种合作社的方式使千百万农户走合作化的道路,把散漫的农户团结在社会主义工业的周围。农民按其地位来说是非社会主义性的,但是他们能走上而且一定会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为除了和无产阶级结合,除了和社会主义工业结合,除了通过农民普遍合作化把农民经济引上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轨道以外,没有而且不可能有其他足以使农民免于贫困和破产的道路。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