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1837~1909)

图

中国近代教育活动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字孝达,号香(芗)涛,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探花,入翰林院授编修。1867年后历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山西巡抚,两广总督和湖广总督等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起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宣统元年八月十四日病殁于北京。

中国封建社会日益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时期,张之洞的思想与活动,与随着当时政治经济的变化而有所发展。但他始终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竭诚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早年在京与张佩纶等号称“清流派”, 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出发,纠弹朝政。光绪五年(1879),前后上20余疏,劾崇厚屈从沙俄,要求“斩崇厚,毁俄约”。

中法战争中,起用冯子材,击败法军。在粤六年,得到英、德等国支持,开设枪弹厂,筹建粤洋水师,逐步向洋务派转化,力图以办洋务来为封建王朝振衰起弊,并借以增强自身实力。到鄂后,更开办当时远东最大的汉阳铁厂,以及枪炮厂和纱布丝麻四局等洋务企业,筹办芦汉铁路,成为唯一能与李鸿章抗衡的洋务派首领。戊戌变法中,曾列名强学会,资助《时务报》,继而著《劝学篇》,企图把变法运动纳入封建统治阶级可以接受的轨道。义和团运动时期,与帝国主义策划所谓东南互保,阻遏民众反帝斗争。1906年,镇压萍醴浏起义、破坏日知会,反对资产阶级革命。

张之洞40多年的仕宦生涯,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他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在学政任内,以端品行、务实学两义训勉学生。早年在湖北办经心书院;到四川,又设尊经书院,编撰《轩语》、《书目答问》,开列古籍2200余种,加以要言不繁的按语,为学生读书、修养指点门径。他主张通经学古,反对空疏繁琐的学风、文风。又设尊经阁,捐俸置四部图书数千卷;开办印刷局,刊行经史诸书。奏陈整顿试场积弊八条,主张要治民心先治士,法不贵严、贵在必行。他还亲自讲学、主考、批阅试卷;屡为统治阶级破格选拔荐举人才。中法战争后,在粤开办洋务学堂,如黄埔鱼雷学堂、电报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为洋务活动培养军事技术人才。同时继续开办书院,如广雅书院,并首创广雅书局,刊行广雅丛书。甲午战争后,在两江、湖广总督任内,办学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军事、农工商实业和方言等,如江南陆军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江南储才学堂、江南铁路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武昌自强学堂、湖北方言学堂。1898年前后,按学堂章程多次对两湖书院等进行改革,使之纳入近代学校规制。辛丑条约后,为迎合清廷新政需要,1901年与刘坤一会奏“变通政治人才为先”等三折,建议对教育进行一系列改革,如设立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科的科举制度。奖励游学,多译洋书等。1903年受命会同张百熙、荣庆厘定学堂章程;博考日本等国学制,在1902年制定的学制基础上,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行的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他多次提出宜首先急办师范的主张,湖北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等即在此时成立。所办各级各类学堂形式上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对清末教育改革影响很大。他尤为注重出国游学,清末以督抚名义向日本选派留学生以湖北地区为最早最多,所学习专业甚广。为遏制留学生反清革命活动,1903年与日本驻华公使商订《约束鼓励出洋游学生章程》等。他曾多次主张变通科举,1905年9月,与袁世凯等督抚奏请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被清廷采纳。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宣告废止。面对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兴起和发展,1907年他在湖北经心书院旧址设存古学堂,提倡保存国粹,专研经史词章,但收效甚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从理论上加以系统总结和阐述是1898年4月在他所写的《劝学篇》中完成的。所谓“中体西用”,其实质是以西方的知识技艺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癸卯学制”即以此作立学宗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

分类标签: 教育 学堂 湖北 书院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