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病害

桑树因病原微生物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导致的生长发育不良、桑叶产量减低和品质变劣的现象,严重时可使植株死亡。

种类

在已知的大约150种桑树病害中,较严重的有近30种。中国因病原微生物侵染而发生的寄生性或传染性桑树病害主要有:

桑萎缩病

又称癃桑。为害全株。病株侧枝丛生,枝条细短,叶片皱缩、变脆,树势衰弱,发病严重时导致桑园成片毁废。中国的桑萎缩病可分为黄化型、萎缩型和花叶型3种。前二者的病原均为类菌质体,通过嫁接或桑拟菱纹叶蝉 (Hishimonoides sellatiformis)和凹缘菱纹叶蝉 (Hishimonus sellatus)等昆虫介体传染。花叶型的病原为病素,通过嫁接传染。病症在春季和初夏显露,至盛夏消失,晚秋气温降低时再现。

桑疫病

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mori),假单胞菌目假单胞菌科。侵染新梢和叶片。本病有缩叶型和黑枯型两类。前者叶面散生油浸状圆形斑,叶片皱缩或反向卷曲;后者叶面呈现绿转黄的不规则多角斑,新梢黑枯腐死,下部枝条形成黑褐色点线状斑,斑内繁殖的细菌溢出黄白色菌脓,经雨水滴溅至邻近芽叶上而再侵染,常在春夏季雨后暴晴时迅速蔓延流行。

图 桑褐斑病

又称烂斑。病原为桑粘隔孢菌(Septogloeum mori),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病叶呈不规则褐斑,严重时叶片发黄脱落。雨季和多湿环境发病较多。

桑赤锈病

病原为桑春孢锈菌(Aecidiummori),锈菌目半知锈菌科。为害桑芽、新梢和桑叶。芽叶萌发时,病患处局部肥厚,弯曲呈畸形,产生金黄色病斑,逐渐停止生长而枯焦脱落。夏季高温多湿时发病最盛,春伐桑和夏伐桑混栽的桑园发病尤多。气温高于30℃时发病受抑制;高温且干燥时病情发展可骤停。

桑紫纹羽病

病原为桑卷担子菌 (Helicobasidiummompa),木耳目木耳科。为害桑根。初病时地上部生育不良,继而根部渐成黑褐色,最后只残留木质部和栓皮层,桑苗和幼树尤易受害。病原菌多分布在10~25厘米深度范围的土层内,其菌丝体或菌核与新根系接触而侵染。桑园土壤湿度大时最易发生,常形成发病中心向四周扩展,并通过种苗、农具、肥料、流水及间种作物等传布蔓延。

桑芽枯病

病原有浆果赤霉菌(Gibberella baccatavar.moricola)、桑菌寄生菌(Hypomyces solani f.sp.mori)和豌豆菌寄生菌(H.solani f.sp.pisi)等,均属肉座菌目肉座菌科,其无性世代为镰孢霉属弱寄生菌。为害桑枝和桑芽。病原菌多因桑园管理不善或秋叶利用过度时乘树体衰弱之机从伤口侵入。病枝的冬芽及伤口附近出现暗褐色梭形病斑,其上密生红褐色小颗粒,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座,病斑扩大到围绕枝条时树液流动受阻,上部枝条凋萎枯死。

桑青枯病

又称细菌性枯萎病或瘟桑。中国华南蚕区多有发生。病原为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假单胞菌目假单胞菌科。为害桑根部。病原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后,病株地上部表现为青枯,木质部出现褐色条纹,严重时全呈黑褐色,患处有污白色菌脓溢出。高温多雨季节最易发病,久雨初晴出现高峰。

桑根结线虫病

又称根瘤病。 病原有: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北方根结线虫(M.hapla)、南方根结线虫 (M.incognita)等。均属垫刃线虫目异皮线虫科。为害桑根,使根部发生大小不规则的球状根瘤,初呈黄白色,后变黑腐烂;病株生长不良,枝叶逐渐枯萎而死亡。

此外,寄生性类病害还有桑根朽病、桑干枯病、桑膏药病、桑白粉病、桑炭疽病、桑污叶病和桑椹菌核病等;因不良环境条件而导致的非寄生性病害有粗皮病、流汁病、失绿病和带化病等。

防治

桑树病害防治措施因病害种类而有不同重点。一般包括严格检疫制度,早期淘汰病苗,清除病枝、病叶、病树,施用药剂杀灭病源生物或将病苗用温水浸根处理,进行土壤消毒,改进桑叶收获方法,防止过度采摘和伤害树体,加强肥培管理以及选用抗病桑树品种等。

分类标签: 农业 病原 单胞菌 桑根
热门点击
最近更新